[036]听的功力与层次——听力升级作战方案 — ScalersTalk成长会 – 持续行动,刻意学习 – ScalersTalk Wonderland

[036]听的功力与层次——听力升级作战方案

英语学习 scalerstalk 浏览 0条评论

6.1.jpg

【导言这是英语听力升级作战方案系列文章合辑。关注公众号scalerstalk,回复m查看更多文章。

由于文章是以连载的形式写就,我在合辑中保留了一些带有时间性质的语句,如昨天今天,以期尽量保持原味。

今天开始写听力升级作战方案。主要写以下两个问题。

还是老的分析框架,一个是关于听的一些基本情况,宏观方面的,说一说听的功力与层次;另一个,就说说听力的训练方法。

一、  听的功力与层次

其实对于一般人来说,较之读、写、说,听可能是最省事的一个项目。我们通常会说,看书看累了,听会音乐吧。好像少有人说,听音乐听累了,看会书吧。(不过也不是没有例外,重度的电音发烧友,以及专业音响师可能会这样。)我们通常懒得看书,而去寻求一些更便捷的方式,听貌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此才会出现网络上的一些听书类的App流行,才会有罗辑思维的火爆流行。

需要听的场景有很多种,读书时候的英语里听力,上课时候听老师讲,面试时候听考官的题目,开会时听会议讨论与领导指示,回家路上听到凤凰传奇伤不起,电梯里听眼熟但不相识的同事们八卦几楼又来美女同事了,装逼时听一段CCTV-news的英文节目……

归纳总结一下,听无非两种场景,被动地听与主动地听。

1)被动地听

本公众号最近多了很多来自IT人士的关注,借此机会表示欢迎。于是,在我的会员中,IT人士群成为继好友群与口译牛人群后,第三大崛起的新兴群体。因此,沿袭我之前杂糅的文字风格,我的文字呈现出的轻IT色彩(Light-IT Style)应该会符合诸位的口味。

被动地听是指,学习者主体不进行有意识地收听周围环境的(特定)声音信号输入,仅通过部分注意力甚至下意识,完成输入信息的分析处理的过程;或者由于条件与能力不具备,对输入的信号源不处理。

换句话说,被动地听就是一个后台进程&。如果我不提醒你,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如果你在做其它的事情时集中注意力,你可能会忘记它的存在。如果你突然捕捉到了某些重要信息,你又可能被唤醒,从后台走出来。

说的略学术与抽象了。用英语与中文举例子。

在中文的母语环境中,我们通常都有过以下经历:收音机在播放中国之声节目,或者电视在播放节目,你在做饭,手头忙活着,但是可以基本上把新闻的信息捕捉到,知道在说什么,偶尔有一条大新闻,你可能会停下手头的工作,仔细听。在大新闻来到之前,就是被动地听,听收音机就是个后台进程,不占用大脑过多的资源。你的精力集中在手头的活上,这需要你的注意力,例如在不完全熟练的情况下,保证食材切分均匀。你可以很轻松地做到切好菜同时听到新闻两件事。小菜一碟。当你听到重要的信息,停下手里的活,这个时候会进行主动地听状态,下文再讲。

现在,我们把收音机的内容变成BBCWorld Service,来一段中东问题的报道。其他场景不变,切菜完了以后,问你新闻说了什么。试着回答一下看,有没有难度。可能你不记得谈到哪些内容了。

一般而言,中国的学习者,中文的语言处理能力很强大,我们甚至不需要让大脑开一个中断,来响应中文输入信息的处理,我们的无意识就搞定了输入、识别、分析等过程。就像你学会骑车以后,你就再也不用显意识地去控制车龙头方向了。或者说GPU完成了一部分CPU的工作,实现了运算的加速。

而我们对于外语的感知能力毕竟弱很多,反应速度也慢很多,所以在刚才的场景下,除非有专门的听力训练,否则要做到像汉语那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们在无意识中,对英语的处理能力没有形成,需要呼唤显意识进行处理,而这时手头又拿着菜刀,我们的英语处理架构中,可能又不具备强大的GPU。所以注意力这个资源,容易出现独占,或者不易轮换使用。

被动地听一般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发生了。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我们做听力的训练,其目的之一,就是让被动听的能力,能尽量像汉语的听力能力一样。

2)主动地听

被动地听就是你做你该做的事情,但是周围放在背景音。你能听到捕捉到与否,声音来源都在那里,不增不减。一般是听汉语容易,听英语费劲。如果想让听英语与听汉语一样省事,那就是要通过主动地听来训练,以实现被动地听的自如。

主动地听是一种带有积极主观意识地听的行为,即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听并分析声音来源中的内容,以达到听力的目的的行为,例如,听明白每一个字,或者听明白一个局部语义块的含义,或者听懂一个篇章的含义。

主动地听对集中注意力的要求较高,学习者必须全神贯注地集中在声音源里传达出的内容,并且及时做出分析与响应。由于是外语听力,还需要对突然遇到的不明白的词语或者语义块进行容错处理,所以对学习者的要求会更高。

在这里顺带把听力的几个层次总结一下,在后续的训练方法中会对相应的训练方法做一个探讨。

a) 字与词的识别层面。

这是听力最基础的层面,也是会贯穿到整个英语听力的训练与成长过程中。

字与词的识别就是要求学习者识别中声音里的每一个单词甚至到音素级别的细节,可以辨识出来,并且快速地反应出其含义。

在词汇部分(回复007查看词汇合辑),我谈到了词汇对学习者按熟悉程度有不同的分级,在听力部分,听力的层次能与词汇对应起来。

词汇部分提到词汇有多种来源,我们可以把听力当成是词汇的上游来源,即听力中的信息流经过处理后,可以对接到词汇中。

具体而言,你听到一个词,这个词对应会有一个发音,这个发音会对应到一个单词,这个单词会对应到一系列的意思及用法。词对应到发音,这个由听力来管;发音对应到单词,这个由听力与词汇共同协作;单词对应到意思及用法,这个由词汇负责处理。三个模块的协作关系如图1所示。

             

6.2.jpg

               

1听力与词汇协作示意图

这是我对听力流程建立的一个模型。在字与词汇的识别层面,听力就像一个模块,输入的是声音流,即一段录音,或者某人对你说的一段话,输出的就是你所接收到的文字级别的信息,即你知道哪些词被说出来了。

由于我们大脑的处理速度很快,但凡遇到有语义的词都可以很迅速地拼成语义群并进行解析(例如I,love, you三个词,我虽然分开放在一块,你也能自动脑补成I love you的意思,基本上不需要时间),但是在这个层次我集中在解析出单词这部分,理解语义放在第二个层次。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如果是个复杂些的句子,你可能大脑就只接收到了词,而无法顺利地拼接成语义了。

再看图1,我再以三个阶段模块化的形式,解读一下听力的过程。(从左至右依次是第一、二、三模块)

当听到一段声音源的时候,首先由听力模块对输入进行解析。听力模块主要做两个事情,音素的感知与识别。感知就是表明你收到了英语的片段,让大脑开始干活了,音素的识别就是从声音流中,一个一个抠出发音的音素。

第二阶段就进入了听力模块与词汇模块的协作阶段。首先由听力模块将连续的音素“聚类”拼接成一个最有可能是单词的结构。这个结构通常是根据可能性来做一个最大似然的判断(这里借用一下贝叶斯公式的名词)。在判断筛选的经验就来自于词汇模块的辨识结果。也就是说,第二阶段完成后,你能知道声音里说了什么词,这些词就是这个阶段的输出,然后送至第三阶段处理。有些词你可能知道是什么意思能很快反应出来,有些词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意思,或者想不起来,但是你知道它是个单词。在听力中出现的很多听偏听错的情况,一般会在这个阶段出现,大部分情况是由于听力模块与词汇模块协作不好的结果。例如,call her的连读可能会与collar相像,在听到这几个音素时,大脑会选一个拼接的方案,然后交到第三阶段处理。

第三阶段就是词汇模块的事。词汇模块在拿到可能的发音后,会在大脑中找出这个词,并反应出它的意思,或者进行联想,然后放在语义中判断是否合理,这个工作在第二层次完成。这个模块的表现效果如何,就看学习者词汇的功底是否扎实了。

在第三个阶段完成后,你的大脑中就相当于有一个图景,就是声音输入分别对应到哪些词,你在脑中形成了声音的文稿(transcript),或者像一个自动语音识别 (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ASR)输出的文字结果那样。

在了解了这个模型后,我们在看听力中存在的问题,就会很清楚了。你可能会在听力中遇到这么些情况:

有些词你能听懂,但是就是反应不出意思来,这是第二三模块功能不强的表现;

有些词你甚至者拆不出音节,不知道是个什么词,这是第一模块功能不强的表现;

有些词你能听懂也能明白意思,而且对于大部分英文你都能听出在说什么,那这一个层次基本上可以过关,到了下一个层次。

b) 基本语义理解的层面

在听力第一层面完成了识别后,第二层面进行基本语义的理解。

我把基本语义的理解,限定在以句子为基本粒度的理解。即,在第一层面的输出了一个句子,交给第二层面通过分析理解,说的是什么意思。

很多时候,我们说“听不清”指的是第一层面的问题,在第二层面的问题,我们一般会说,“听不懂”。

在第二层面中,对句子一般会出现两种处理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果第一层面输出的句子是完整而且正确的,那在第二层面,需要完成对正确的句子的理解。很多时候学习者会出现听明白句子,但是不知道在说什么的困境,就是因为句子理解出现了问题。

具体而言,如果句子中出现了学习者不熟悉的词组(例如,短语的每个单词都认识但是短语却不知道意思),或者不熟悉的句式结构(例如,句子中嵌套了较多的从句,或者其他略复杂的句式),那么在这一层面的听力中,必然会存在困难。

换个角度,这个听力材料你拿来做阅读,在句子层面的理解上,如果有困难,那在听力这种高信息量高密度的空中加油的活动中,就更不容易理解。

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加强阅读理解的能力。我计划在阅读部分,对这块进行讨论。

第二种情况,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从第一层面输出的句子信息不完整,即在有残缺的情况下,需要对句子进行理解。更多数的情况会是这种。因为在外语学习的场景下,毕竟会经常遇到生词,或者反应不及时造成的信息纰漏。

这个时候,句子就不是完整的。怎么办?

首先,心态上务必淡定。听力时一定要内心静如止水,包容信息流当中的信息缺失。需要明白,即使出现了信息不完整的情况,通过一定的上下文语境,可以对部分遗漏信息进行重新构建。

第二,猜。在不影响听下一句的前提下,对缺失部分做大致的猜测,完成缺失信息的补全。

第三,听下一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错过的就让错过了,下一句认真听好就行。

第二个层面基本的情况这是这些,这个是中级的英语学习者都应该能达到的。明天重点分析第三个层面的情况。

c) 深度语义理解的层面

如果把听明白一句话,比作看到一棵树,这是基本语义的理解;那深度语义的理解,就是看到整个森林,在篇章层面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基本语义层面的理解属于看山是山,深度语义理解是看山不是山。

经常会有长者告诉我们,听话听音。这个音,就是字里行间,每一句话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描述性的结构。

深度理解就是对输入信息进行的二次加工,归纳总结,并映射到自己已有体系结构中。读中学时那些没完没了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概括训练,虽然不完全靠谱,但我理解初衷是为了训练深度理解的能力。

那到底深度理解的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1.信息筛选与摘要的能力

信息筛选就是在听了一大段文字后,从中找出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一般听力考试多数采取这种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在学习者听完录音后选择正确的答案。对于一般性的英语听力训练或者日常场景中的听力而言,信息筛选就是带着问题听,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信息摘要就是在听完材料后,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出材料的要点。举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可能会引用一些你看到的新闻与材料,这个时候你表述的内容,就是信息摘要的结果。你在阅读完这条新闻的时候,大脑对这条新闻就会做信息摘要。每个人都会有信息摘要的能力,只是各人的能力可能不一样。在听力中,也会有类似的场景。我们听一段材料,然后再摘要出其中的要点。我记得高级口译考试笔试中有这么一项内容。

2.信息重构与还原的能力

信息重构与还原是在信息筛选与摘要的基础上更苛刻更严格的能力。

在高信息密度地听力中,需要这种能力。例如,课堂听讲,领导布置工作,口译听力。

信息重构就是在边听的同时,大脑里对听到的话进行分析建立逻辑关系。听到的句子,是一句一句传入地,但是大脑可以构造成具有层次结构的语义关系,一个是便于深刻理解,二是便于还原。

还是举例子先。比如有一段500字的材料,关于中美关系的简单概况,放一遍录音后,让你在无笔记的情况下,做一个原语的复述,如果没有专门的训练,会存在很大的困难。但是如果先告诉你,前两句讲历史的情况,中间三句讲当前的状况,最后讲展望。那你再听一遍做复述,会更容易。

于是这项任务在给定前提条件“事先知道材料逻辑结构”的情况下,复述会更简单。因为逻辑结构就是一种让大脑感觉到很舒服的熟悉的东西,我们在接触到任何新东西的时候,都是因循着旧的自己熟悉的道路试探性地前进的,这其实是一种迁移。

那如果再强化一下,不给定前提条件,直接给你一段陌生的材料,让你复述。怎么处理?那就要大脑开双线程,一个负责听,另外一个线程负责构建逻辑结构。

那重构要做什么事情?重构就是在做第二个线程要做的事情。

昨天说了大脑在给定熟悉的逻辑结构的前提下,对陌生的信息的处理与记忆能力会增强。在深度语义理解的框架下,重构就是大脑中线程A在听力输入的时候,线程C进行深度的分析与理解。

用通俗的话就说是,边听边概括。概括就是对依次输入的每句话,站在整个篇章的角度,理出思路:这句话在这里,是为了表达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和前一句是怎样的关系?下一句可能会往哪个方向走?这是一个用已有的逻辑结构,对听到的内容进行一次重新构建的过程,所以笔者称之为重构。

在重构完成后,大脑中会生成对于这段话的一个理解的版本,这个版本就是你对这段话输入后的理解了。版本中所包含的信息与原始信息的一般会有差异或者有信息损失,我们可以用这个损失的量的多少,来衡量学习者的水平。一般优秀的译员,在信息损失方面做的都非常好。

借用编译原理里面的一些术语,听力的第一层面可以看成是代码的词法分析,第二层面可以看成语法分析。语法分析构造出代码的语法结构树或者其他数据结构,用于记录代码的真正语法信息。我们在进行信息重构的时候,就是对听力中输入的信息进行一次重新处理,在大脑中生成输入信息的一个映像,而我们要进行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映像尽量真实地逼近原始材料的信息含量。

重构能有什么作用?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要对听力中的输入信息进行重构?我提出以下两点:

1.重构是对听力源信息的高度理解,可以实现输入源的透彻接收

注意我用了“接收”,而非掌握,是因为掌握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属于学习领域。

我们在听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走神的情况,尤其是对于陌生材料。这在英语听力训练中比较普遍。如果做到边听边重构,听力走神的情况基本上可以缓解消除,虽然这样可能会消耗一些体力。

拿自己举例。我本科训练听力重构的时候,在专业课堂上用重构的方法听授课老师的讲课,发现听课的效率极大的提升。

一方面是能几乎无缝地跟上老师的分析思路,提高了课堂的利用率。计算机有些课程例如理论计算机、算法、密码学、数论等课程讲授中定理的证明,概念的引入通常环环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如果完全跟上老师的讲授思路,课后复习的时间较少,效率高;如果没有跟上,后续再理解事倍功半,课后复习效率大幅降低。

2.重构提供了自我思维方式与外界输入的校正与比对,是学习与成长的有效途径

如果对输入的信息持续做重构,你其实是在用自己已有的逻辑,与外界的输入的信息,进行沟通比对。

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已有的逻辑体系,能很好地归纳与匹配上输入的信息,这时候是属于你思维的“舒适区”,或者是“控制区”,在这里你可以很好地把握输入的信息,或者说你的逻辑能力有很强大的弹性。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无法用已有的逻辑去归纳解释听到的内容,那一般有两种可能。或者你在学习一些崭新的理论与知识,或者输入的信息在逻辑上存在问题。

回到前一点的例子。我在学习图灵机的时候,第一次听到图灵机自己输入自己的时候,很难归纳理解这几个字,于是基本无法接收老师的话,直到我想到了数学里函数可以嵌套函数,才对其有了新的理解。同时,在读书时听课中实时重构,我还能发现老师在讲课中逻辑含糊之处,甚至你可以找到老师在讲授中自己也不甚清楚之处。

重构的介绍基本上结束。我在本科期间,专业课程与口译训练同时繁重的时候,通过重构的训练方法,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听课效率,为口译的训练争取到了时间。

现在讲还原。

本小节说过,基本语义层面的理解属于看山是山,深度语义理解是看山不是山。这个严格的说应该是,重构是“看山不是山”的阶段,还原是“看山还是山”的阶段。

什么是还原?

如果说重构是编码压缩,还原就是解码解压。如果说重构是把字符串生成树,还原就是遍历树产生字符串。我们的大脑无法短时间记住如此之多的线性信息,于是我们重构这些信息,以熟悉的逻辑结构,将这些信息存入大脑。

好。现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听力输入的信息要用来答题,口译输入的信息需要转换成另外一门语言,你听到的新闻段子要讲给你的朋友或者喜欢的女孩用来吹牛逼,你在会议上听到的指示回到单位要给领导汇报要布置工作……

你需要把脑子里重构的逻辑结构,重新展现出来,表达出来,使用出来,以达到与你周围的人或者事物交互的目的,这就是还原。

前面提到重构的信息会与原信息存在差异,这个差异的大小可以用一衡量学习者的水平。衡量的口径就是,学习者将重构的信息表达出来,比照输入的源信息,检查对照差异与不足的地方,并在下一轮的重构训练中注意修正。

到还原这个阶段,又不光是听力一个模块的问题了,还原其实涉及到部分口译中的训练模块。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提到的,英语学习的各个模块是相互交织的。我计划在口译部分针对这方面再作探讨。

写到这里,听力的功力与层次部分已经完成。我首先将听力分成了主动地听,与被动地听。并在主动地听的框架下,定义了听力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字与词的层次,基本语义的理解层次,以及深度语义理解的层次。接下来的训练方法中,我将对三个层次上的训练作战方案作探讨。

 二、 听力的训练方法

听力训练的原理就是,在掌握基本发音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训练,输入各种样例经验,分析总结后,提炼升华而掌握的能力。听力的训练是运营型的工作,运营型的工作即每天都要做,每天看似重复做,但是每天都应该有更深的领会与体验。

举搜索引擎做例子。搜索引擎中的算法当然是核心,好的算法能带来信息检索的效率的提升,但是搜索引擎也是工程经验导向型的工作,即必须有大量的搜索Query以及结果的评估,才能逐步优化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听力训练中,应该遵循先构建牢固的发音与单词的连接,再建立连音略音的识别能力,最后通过大量的听力实战训练,达到提升的效果。

1.建立单词与发音的强连接

听力的一个基本功是对单词发音的清晰辨识与实时的反应。听到一个单词,一般会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反应出其含义,这个时间越短,对听力处理的优势就越大。

练习方法:

a) 词汇训练时强化对单个单词读音的记忆关联。

在记忆单词的时候,需要给这个词的发音与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样多的注意力。目前市面上的词汇书籍多数配有单词录音,例如《刘毅突破词汇22000》、《Times单挑1000》等等。在词汇训练当中,多注意单词的发音,尤其是在非积极词汇的发音,可以发音听力能力。

b) 口语训练时强化对单词在句子中读音的记忆关联。

词汇训练中对单词发音的关联记忆强调的是单个单词的发音,但是在听力中的发音是以流的形式输出的,所以在口语练习中也会有相应的注意要点。

在练习口语的时候,专门对单词发音进行跟读训练,确保发音的正确性,并体会在句子中单词发音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这里的变化情况,是指除连读略读外,出现的一些由于语速较快而造成听写辨认出错的情况。在口语部分举过的call hercollar是一个比较一般的例子。

2.建立灵敏的连音略音感知识别能力

通过口语训练中的模仿环节,加强对连读与略读的技巧训练。针对存在大量连音略音的材料进行模仿跟读,对其中的连音略音进行重点突破。如果你能发出这个音,你一定可以听明白这个音。

通过听力过程中连音与略音的辨识,增强感知能力。这个归到下一点中论述。

推荐的训练材料:名人演讲、各种美剧,例如Boston Legals

3.通过全面听写训练积累听力实战经验

全面听写就是前面说的运营性质的工作。如果需要重点突破听力能力,每天必须投入1小时以上的专门训练时间,进行练习。

这里介绍的就是听写训练法。听写训练法就是听一段英文,将其文字逐句地写下来,并与原文比对。针对没有听明白的地方,或者错误的地方,重点分析记录,并回放总结规律,增加自己的听力智慧。

虽然有很多同传译员表示,听写是个什么玩意?我学同传从来不做听写训练。但是就像马云在做成淘宝以后说,免费不再是可行的模式那样,对于那些已经用样子爬上台的“成功人士”如何宣称梯子是多么的没用,我的观点是我们自己心中一定要有尺子知道自己处于什么阶段。

听写看似简单,个中门道也不浅。

例如,训练中可以通过增加一次性播放的录音的长度与减少重复的次数,来提高训练的难度。你说一次听半个句子太容易,那我就放三个句子,你如果能让自己给写全了,那功力还是很深厚的。

再如,在正常人类一般的语速再也无法满足你强大的大脑处理速度的时候,采用变速听写训练,就像绑沙袋跑步一样强化训练,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推荐软件NVPlayer,这个在2倍速左右仍然能保证声音不太失真。

变种口音的适应能力的训练。在正常英美口音再也无法满足你的口味的时候,来一些中亚、印度、日本等人士的录音作为听力训练吧,如果你志向于口译工作的话,这些扩展插件还是需要安装的。

喜欢我的文章的话可以分享到朋友圈,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链接,给作者发个红包。

关注公众号scalerstalk,回复m查看更多英语学习文章。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