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的问题,用常识就能解决 — ScalersTalk成长会 – 持续行动,刻意学习 – ScalersTalk Wonderland

个人成长的问题,用常识就能解决

成长分享 scalerstalk 浏览 0条评论

ScalersTalk 成长会 2020 年开放报名,参见持续行动,刻意学习——S成长会2020报名须知

最近我在做一件事情,引导我的社群小伙伴,在个人成长中,开始注意“常识”的力量,并其解决自己的成长问题。
1
什么是常识?我认为常识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道理,而且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知道,很多人都知道,大部分人都知道,甚至没有人不知道。
常识有点像“看到了”那样直接。什么叫看到了?就是直接出现在你的视线范围内,你一眼就能看到。这就像我们看数学书上解题步骤中的“显然”,显然得证,显然成立。
当然如果你要能直接看到,可是要下番功夫的。
2
为什么要强调“常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知识付费已经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知识付费发展四五年了,到目前如果想要推广一款好的课程,其中的营销费用要占到产品费用的一半甚至更多。也就是说,本来一门课的目的是要帮助学习者解决问题,现在课程的开发者更专注在怎么把课卖得更多。而要卖得更多,并不是优先把产品做得更好,而是设计分成比重更高的返利游戏,让那些卖你的人先赚钱,而不是让买你的人收获课程本身承载的价值。
如果我看了一本书,觉得很好推荐给你,你会觉得我在帮你。如果你给我推荐一门课,你自己都还没看,却指望我去看,那我只能认为你是要赚我的钱,并且你希望我继续帮你卖,帮你赚钱。
这个时候知识付费已经脱离了“知识”本来应该发挥的作用,变成了一场“付费”的游戏。这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符合少部分知识付费生产者、以及知识渠道方的利益。这群人更愿意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从朋友圈销售的课程中赚取佣金,相互捧台,向下变现,而不是真心想要帮助这门课程的受众有所提升。
(2)成长要去神秘化、去妖魔化,要为更多人服务
在知识付费时代到来以前,网络上还是会有许多愿意认认真真分享思考的人。之后的知识付费浪潮出现后,知识的过度商业化,使得个人成长的氛围乌烟瘴气。
在早期我们更容易因为一个人的文字有思想、有见地而关注一个人。这样的人会变成我们认为的“牛人”或者“榜样”。但是到后期,“牛人”和“榜样”的生产开始变得工业化和模式化。宗派开始出现在知识付费领域,某些社群形成了小团体,在团体内围绕大明星制造小明星,而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更好地提供价值,而是想更好地吸引流量并变现赚钱。
打开许多知识付费的课程,牛人都是千篇一律的“斜杠青年”、都是“月入十万”、都在“立志创业”而且都想要“帮助他人成长与成功”。与早期百花齐放的思想比起来,现在的文案中牛人就很像网红脸,千篇一律,单调无趣。如果把这些介绍文案中的人名抹掉做个盲测,你会发现甚至可分不清谁是谁。
以前的年轻人想要成长,读读书籍,质量其实还算有保障。现在的年轻人要成长,一下子就被“月入百万”的憧憬卷进去,保不齐就会进入各种各样的宗派,深陷无法自拔。
3
如何通过强调“常识”来推动个人成长。
(1)强调常识是一个“袪魅”的过程。
知识付费把个人成长变得奢侈化了,奢侈的意思是,本来你花一块钱就能买瓶水,结果现在要花100块。知识付费教育市场从不付费到付费,的确是有丰功伟绩的,但是如果付费过度,就会过犹而不及,伤害行业的长远发展。
个人成长,首先要把“付费”才能成长这一条信念从脑子里清除干净。这一条要变成,在该付费的时候付费,在不该付费的时候不要盲目付费。知识付费的从业者也要加强自律,不要巧立名目做各种付费项目,不要把商业营销的广告内容伪装成学习材料,灌输给学习者。
有些知识付费从业者为了成交,会想方设法给自己的受众群体洗脑,说你只有为自己的成长投资才能进步。然后接着说,投资的方法就是把你的钱给我,报我的课程。这样的人是在利用他人的信任为自己谋私利,行为极其恶劣,应该扔到粪坑里。
成长没有那么神秘,成长的解释权和教授权也从来不会垄断在哪些个牛人与大咖的手里。我们要相信我们发挥我们常识的力量,一样能成长。
(2)拒绝懒惰,提升成长的投资回报比例
网络上经常有人会宣传自己一年花几十万投资自己去上课,不要被这样的宣传所迷惑。这样说的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你买他的课。这其实是催眠的技术了,逻辑是这样的:因为我是一个花大价钱给别人上课的人,我很厉害,所以你也应该像我一样,花钱来找我上课。
其实如果你是一个老板,每年公司以及个人有很高的收入,那你花几十万、几百万出去都问题不大,毕竟这是混圈子去发掘潜在的大客户。花的这些钱,很容易通过给公司发展新业务而成倍地赚回来。
但是对于那些处在成长早期的探索者而言,如果信了这一套说辞,就走了冒险主义的路线了。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红军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最后没像前三次反围剿一样打赢,就丢掉了中央苏区的全部根据地,减员严重,被迫长征。
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就会收获惨痛的教训。尤其是很多上班族,其实收入不高,却像中了邪一样去上了一些课程,交了好多钱,甚至贷了款,然后就变成了这些课程的代理,再把周围的人又坑一遍,然后在朋友圈作孽。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一本书反复读,一件事持续做,认真钻研,落地实践,持续行动,刻意学习,起到的效果不亚于花大价钱到各种圈子里去云游。
钱多有钱多的活法,钱少也有钱少的干法。大牛有大牛的打法,菜鸟也有菜鸟的长法。切忌盲目照搬,不要教条主义。
在我看来,对于刚刚起步追求个人成长的新人,读书并应用其实是性价比很高的实践活动,书现在真是太便宜。有很多厉害的人都会在书里分享自己的思想与实践,那些不愿意在书里分享思想的人,你也没必要花太多功夫去学习。有的人不擅长著书,但是擅长装神弄鬼,但是个人成长不是要装神弄鬼。当然读书的领域里也混入了干扰,有的人偏偏要教你一天读一本,这也是在坑害无知青年。你说一个人知道的少有什么错?为什么要去骗他呢……
我现在看到的现象是,大多数人是不愿意认真看完一本书的,但是却喜欢听人讲。听讲的效率未必会有看书高,尤其是需要我们认真读书的时候。而且读书可以让我有机会听到已经逝去的智者的思想,这些在生活中要见到真人还是有难度的。
没有什么人的课是你非上不可,没有什么钱你是非交不可,要相信解决问题的很多智慧,就在常识。
(3)挖掘常识,打通关联,全面复盘
(a)挖掘常识
很多常识我们可以朗朗上口,但是却无法落地,于是就会变成“道理一听我都懂”。这种心态首先要杜绝。一听就懂是指一听就能想起来,在没听的时候呢?如果在没有任何人提醒的时候就能想起来,如果在遇到了具体的问题的时候能马上反应并用上,那才算懂,才算厉害。
但是这是要挖掘的,为什么要挖掘呢?因为我们都太自以为是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个大家都知道吧?我一说你就点头,这叫“一听就能想起来”。看这句话,你说知道“勤”和“苦”是两个关键字眼。于是你说,要“勤奋”,要“吃苦”。
放到你的工作学习中呢?你现在要进入一个新领域,要学门新技能,想把英语提升上去,这个时候想的是什么呢?你想的是“有什么好的方法让英语进步立竿见影”,你想的是“这样做是不是效率太低”,你想的是“万一走错了方向怎么办”。唯独你没有想,“我怎样做才算勤”“我如何才能更好地吃苦”。
嘴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这些年我做社群,带着一些人跟着我老老实实读经典,读完以后很多人才发现,“勤”与“苦”真是力量太强大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读经典就无异于吃苦,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不能吃苦,但是却想找轻松有效的提升方式。这无异就给知识付费从业者创造了发家致富的机会。他们满足了你的学习幻想,你用金钱装点他们的钱包。
如果你能做到一件很难的事情,你就可以少做一百件鸡毛蒜皮的无意义的事情。
如果你能认认真真把大部头读完,你的认知提升可以节省你许多社交场合为了获得连接而曲意逢迎拍马屁的功夫,你的个人成长与成就是最好的社交名片。你也可以省掉好多买课的钱,因为品味提升后,你会再也看不上……
如果你小时候能直接考上重点高中,你的家长就不用再单独筹钱为你择校,甚至要求人办事看人眼色。一样的道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做到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就不需要再做许多无关紧要的事情了。
除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你再想想还有什么道理你其实已经知识但是却忘记得干干净净呢?你也许需要打开你的中学语文课本。
挖掘常识就是在考古,老祖宗总结的智慧,被你埋在你个人成长的后院里。
(b)打通关联
我们有时候在一个领域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却忘记把这些道理迁移到自己的个人成长领域。在个人成长出现困惑的时候,其实做一个类比就能让自己豁然开朗。
昨天晚上我给S成长会2020社群讲课,主题是输入与输出。我有一个结论,“持续行动是既有输入又有输出,就像双向大吞吐的高速公路”。如果只有这个比方,不够力度。我又用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比方,“呼吸”。
一呼一吸就是输出输入,如果遇到情绪紧张焦虑,通过深呼吸可以缓解,因为深呼吸改变生理状态。参见《Scalers:如何通过专注点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
接下来就是打通不同领域的关联。呼吸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就是输出输入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而持续行动就是在持续输入输出。所以如果你个人情绪紧张,做深呼吸,如果你个人成长遇到困惑纠结,那就持续行动。持续做一件事情,就像深呼吸一样,有输入有输出,会带来深刻的改变。进一步推论,如果你能活着每天呼吸,你就能做到持续行动。
如果你之前没有意识到持续稳定地做一件事情的重要性,那通过呼吸对于生命的作用,相信你就能感受到。这就是打通关联的要义。
(c)全面复盘
我们的大脑里本身就藏着这些金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发现并且重新开始运用。就像有时候你从妈妈的衣柜里找出一件二十年前的衣服,放在今天也许是最潮牌的款式。
就个人成长而言,大多数人花大多数时间都在做重复而又无用的工作。这就像上楼梯一样,永远在1楼到2楼之间反复上上下下,他们想看到19楼的风景,但是却又编造了一堆的合理化借口,比如上楼太多会伤膝盖,站在19楼万一掉下来会摔死,楼上风景太好会让自己显得不接地气……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随大流,不要和这些人一样,一直往上走就好。那从哪区分开来?
我们对于自己的要求要比大多数人高一些,包括我们从自己的大脑里挖掘出常识,从常识中复盘出智慧。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经验、学识中,本身就能挖出许多可以指导我们前行的道理。我们要做的就是敢于刀刃向内,敢于下功夫。
梳理一下你有哪些一看就懂的时候,把这种时候记下来,然后重新分析这个道理,再检验自己的实践情况,你一定会有所发现。
如果我们能够自己向自己下功夫,我们就会变得强壮无比。一个能够自力更生,独立成长的人,就像能够独立拥有核武器的人,是会得到周围的人尊敬的人。一个处处指望他人解读,希望听到权威声音让自己心安,依赖他人的二次加工才能理解的人,在知识付费的生产者眼里,仅仅是待变现的流量,而已。
用常识武装自己,发挥常识的力量,释放你隐藏深处的潜能吧。
常识万岁。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