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合辑]一枚计算机系在校生在口译路上的摸爬滚打(上) — ScalersTalk成长会 – 持续行动,刻意学习 – ScalersTalk Wonderland

[093][合辑]一枚计算机系在校生在口译路上的摸爬滚打(上)

成长分享 scalerstalk 浏览 0条评论

4.4.jpg

[合辑前言]本系列文章连载更新近三十日,以原文与点评两条主线的形式,交错进行,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头是过去迷茫困惑中的自己,另一头是貌似历经一些风雨但却仍水平有限的自己。一路复盘,现在的我,从自己过去的成长经历中捡拾到一些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的珍珠,这些珍珠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掩上灰尘,低调地躲在不为我注意的角落里,而当我重新拾起,擦净尘埃,却发现光芒从未被遮掩,但却历久弥新。

文章较长,两万余字,遂分上下两辑,以飨读者。

我特别理解对于长文可能有可读性较差的情况,尤其是对逻辑松散、主题不鲜明的文章。我在写作时刻意避免此问题,并以序列小标题的形式,分隔列出。相聚相逢都是缘,不管您是清晨的惺忪睡眼,还是上班的踌躇满志,或者是回家的神清气爽,抑或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星巴克下午茶,当您打开本篇,就是我们的美好相遇,欢迎您和我一道开始一次精神的旅行。

关注我的公众号ScalersTalk,订阅更多好文章。100小时口译训练计划火热进行中,回复“100小时”查看。

====现在开始了====

前言:本来按写作计划,在阅读完成后是要写口译与写作的。但由于最近的一些成长与变化,我对口译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旧的框架在演进,新的框架尚未形成,写出来的文字必定是不完整不准确不可靠的。在经过与网友的调查后,我采取一个折中的方案,分享一篇六年前的旧文,同时加上批注(以红色字标出)。那时候的我现在还是挺佩服的,一边把专业课学好了,一边把口译也考下来了,后面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同时又争取到了深造的机会。

取这个标题是表明那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现在再评说。就像站在桥上看桥下的流水那样。

我会在红色字的批注中点评吐槽,仅供大家一乐。

/*621*/     

//这是2008年的621日,奥运会还没有开幕……房价还没开始疯涨

           

今天上午去把证书的手续办了,过几个月就可以拿到证书了。也是去年这个时候吧,我来到这里报名,那时也没有真正想过在一年以后证书就能拿到了。在**看到有朋友认为高口的含金量不是很高,可能本人才疏学浅,在第二次口试时才通过。但回顾过去,的确是一个设立目标并努力达成的过程。所以,对过去进行总结,至少对自身会有些许益处。欲执笔之时,正巧也应朋友之邀,遂撰此文,以飨读者。

//嗯,没错,第一次口试挂了,一是没训练,二是没信心。如果一件事情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我指潜意识里你根本就不认为自己值当,你就根本不会有结果。当然,一定要注意区分学霸的装弱行为,其实他心里牛着呢。为了保护一些隐私性的信息,我将一些能定位的用**标出,打个码,当然不影响阅读。真正重要的隐私信息我删掉了你也不会知道的……

不过,我大一的时候第一次听新东方老师的口译考试讲座,觉得牛到云端里,到大三考下来。从“想到”到“看到”,这倒是一个不错的面试可以用的案例。

    去年此时着手准备高级口译考试,当时听前辈说高口的听力比较难,于是打定主意要强化听力的练习。除了指定的教材外,新东方的《高级口译笔试备考精要》也是非常好一本书。

//“去年”,就是2007年了……算了一下那个时候我的年龄真是年轻啊……

我也真忘记是什么原因要去考这个考试。是六级考的不好?还是有学霸榜样的激励?反正算是上路了吧……

[065][连载]一枚计算机系在校生在口译路上的摸爬滚打(2)

    原计划是从暑假开始强化训练,而由于种种原因,拖到七月中旬结束才开始。没有报什么培训班,只是带了一堆书回到家中。当时也没有很清晰的意识要从哪里开始。记得是先花了几天把《高级口译笔试备考精要》通读了一遍,然后做《高级翻译教程》中的翻译。//这就纯粹是属于年轻人的自视清高了,自学口译,不找老师,不参加培训。在进入一个新领域,有可能的话尽量请教有经验的过来人。过来人的点拨,对于自己的成长是有重大的影响力的,至少可以少走一些完全没有必要的弯路。话说回来,我觉得当时不想参加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觉得课程好贵啊,感觉奖学金都拿去上课了,虽然留着也是自己慢慢地花掉……看人的格局怎么样,一个是看他对钱的态度,另一个是对**的态度。不过好歹我还是很争气自己把这个考试过了。所以今天还敢拿出这篇文章来,因为我最近事情太多,没工夫再构思其他文章了……)

现在回想起来,对大块连续时间的管理而言,宏观战略很重要。必须搞清楚一个大方向,这几天做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接下来几天做什么;整个假期下来能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通过大方向的把握后可以逐步细化出每一天要做的事情,这样自己的行动就比较有章法,不会迷失而只见树林不见森林。//大块连续的时间。只有学生才有了。现在我的大块的连续的时间,当然也必须是奉献给自己的工作啦,而且也是被切成片来用的。结论是,如果你在学生时代有想法,一定要想办法行动,把想法实现。活在当下,不待明日。参见我的033号文章)

到八月份后我才认识到这个问题。现在从我当时写下的安排表看,我是811日才开始正式进行听力训练,当时的强度是每天一个单元。//我在大学的时候是会用一个带日期的小本子记录每天要做的,和总结每天做过的事情。同时会列一个清单,每天按顺序依次完成。现在看就是GTD啊,不过当时不知道这个概念。)十六个单元下来,暑假已经差不多了。在听力训练的同时,还在背精要里面的词汇。//听力用的是磁带。我在买了十盒磁带以后,才发现网上是可以下载MP3的,真是一件极其凶残的事情。按照我听力的训练框架,那个时候对于听力后的复盘与总结的力度不够,一个理由是听完一个单位,就累的不想再干活了。)

一天能背200多个,要经常重复,因为老是忘记。同时还到沪江上面做一些题目。//盲目地追求单词的数量的发展方式与盲目地追求GDP的发展模式很相像,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造成不可持续的增长。我现在的理解是词汇就应该要返璞归真,对于自己掌握的词汇,就应该像自己的看家武器一样,玩的精通。对于一个词把它的家庭都掌握,可以随意变换形态使用。回复007看词汇文章。)

[066][连载]一枚计算机系在校生在口译路上的摸爬滚打(3)

    八月底返校后,主要做试卷汇编。//对于应试,做真题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方式。但是一定要做好心态上的建设,把训练当成考试来模拟,计时,计分。不要糟蹋题目。就是不要把题目玩坏了,然后说,我下次一定好好做……怎么可能,人的习惯在那里)书上的六套加上073月的真题,在考试前都做完了。六套题目开始做得比较辛苦,做完第一套后,用来分析文章整整花了一天。查单词,分析句子,理文章结构。最后才弄明白为什么作者写完这一段会写下一段,章节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如何。//在当时吃力的原因是,没有针对外媒类阅读进行专门的训练,所以这几乎是一个空缺。好在通过分析透彻几篇文章迅速的抓到了一些要点。可以参见我062063号文章,关于阅读理解的训练。)到后面才算能够比较好地把握阅读了。但时间会有一些紧张。073月的真题是考前最终模拟用的,阅读做得还可以。主观部分的阅读不好把握所以在此不加评判。考试的时候我文章都没有全部通读,只是用抓关键句的方法,在30分钟内做完了。最后考试结果是我客观阅读50分拿了42.5,比自己预期的要高。//某天有读者留言问关于高口笔试的阅读问题,不知道这段话是否能有帮助。)

   笔译除了看高级翻译以外,9月份上海新东方的小新划里面了几篇文章说一定会考到。我因为是用的二版的,于是复印了那三版的那几篇,中英文对照着给背了下来。结果考的是龙应台的《上海男人》,和政治经济一点也靠不上,但背那几篇还是使我长进不少。//沪江网当时推出了一些在线视频。现在在线教育这么火,YY砸十亿做品牌。沪江算是个老版的教育类网站了,现在不知道转型的怎么样。不过当时的潜台词应该是小新你要不要这么坑爹啊。散文与官文的语言风格都不一样。)

(时间有限,今天先写这么多,待续)//我那个时候应该是在做操作系统的大作业,好像是在改Linux的内核源代码吧……)

[067][连载]一枚计算机系在校生在口译路上的摸爬滚打(4)

/*623日:这几天一直在写代码,做程序,没有来得及更新。一堆堆的函数还有很弱智的编译器……受不了*///我记得好像有一个部分是做两个内核的函数,然后在用户模式下调用,陷入内核模式,完成对两个函数的调用。其他的记不清了)

       笔试因为时间太久了,有些细节也未必能全部回忆上来,因此我重点放在口译部分。口试是考第二次时才过的,还是可以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吧。//批判一下自己这纯粹是在偷懒了。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笔试的准备太过于松散化,没有章法与节奏,所以在写作时也没有花工夫去总结。这里还是需要强调老师的作用,老师这时候就像一个全局信息的提供者,给你一个目标前进的路线图,至少让你知道什么地方用大力什么地方略微一带而过。)

       第一点就是心态的重要性。现在看来,我两次准备的时间都差不多,只是第一次心理上没有作好准备,而导致没有激发出行动力。由于9月份考完后,不知道结果,同时也没有真正打算要开始行动,以致决心不够,最终当然是必死无疑。这使我想到了六级,周围的很多朋友不知道考了多少次了,但由于未能把它当作一个事来抓,总是对自己说,等有时间看看。这样没有目标的结果就是,每考必挂,或者愈考愈差。//心态上的明确是这样一种状态,bingo,我要的就是这个,不管这么多了,至少先把这个做到。而不是陷入了种权衡比较的状态,我做这个好像会有这些负面,做这个好像会有这些不利,在一些充满臆想的胡乱推测中,做着好像很有逻辑与理性的推断。最后基于这些本来也就不准确的信息,做出一个特别“理性”的选择。这有点像做了一堆乱七八糟的算法,最后被一个伪随机的算法直接秒掉了。下决心也就是六成冲动加上四成理性分析。这其实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你的大脑应该在事前做过分析了,表明你有资源与条件能做到。我写文章的决定就是一刹那的决定,但是支撑到现在是因为我理性地做过分析,至少还是能写的,所以我能写到今天……当然我的确不知道我会写到哪一天。不过我很热爱与读者交流,所以没事多留言啊,我就不会轻易地把这个号给关了~

[068][连载]一枚计算机系在校生在口译路上的摸爬滚打(5)

还记得查到第一次口译成绩的那个晚上,当我输入口试号和姓名回车之后,鲜红色的三个字映入眼帘。原来以为可能有的侥幸荡然无存。算是知道了失败的滋味,不过我输得心服口服,但是我已经知道了要如何再战。//三个字就是不及格啦,不是我爱你。为什么当时没有坦然的面对说出来。这就是自己过去的一部分,面对她接纳她,总结复盘,摔倒了就再爬起来。说一下侥幸。侥幸就是付出的少却期待得到更多,想占便宜。我告诫自己的一点是,看到别人投机取巧占到便宜千万别一动心自己也跟着去了。别人成功了,自己极可能就会出问题,而且概率相当大。务实一点比较好。)

接下来的寒假还是没有做什么事。感觉在家里的环境要有非常强的自律才能有持之以恒的行动。真正开始计划并行动的是223日开始,把口译学习当作重点来抓。//寒假我不记得做了什么事情。不过每年寒假很多学生们就会带书回家,欺骗自己会回家看看,我也干过。这种想玩又不敢玩,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却故作扭捏的心态其实和既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心态没有什么差别。的确假期+在家对很多人而言是没有抵抗力的,我也扛不住,但是如果是应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的。我今年进步的一点就是,我春节期间文章是想办法照常发的,没有间断,至少这比以前进步了。)

[069][连载]一枚计算机系在校生在口译路上的摸爬滚打(6)

那个时候,给自己玩了个游戏。我让自己静下心来:写出十个原因,我为什么要考口译;写出十个原因,我为什么一定可以通过口译;写出十个后果,如果我没有通过口译,会有什么损失;写出十个好处,如果我通过了口译我会得到什么。我告诉自己,只要我不断努力,我就一定可以做到。//这个太compelling啦!我现在看到都觉得很有力量。第一个十问是动机,第二个是行动力,第三个是痛苦驱动,第四个是快乐牵引,四位一体,就像鞭子一样驱使着我,一路高歌向前。现在看来明确一个目标,并且为之努力地投入奋斗,是一件非常有幸福感的事情。说实话我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这种淋漓尽致奋斗中的快感了。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投入,会伴随着极度条件下的拉伸,心灵的历练与煎熬,行程中的迷茫与困惑,但是又非常的畅快,如获得重生一般。这就是成长。我发现长时间持续运动后,也会有这种感觉。

不过另外一个角度,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这个目标必须是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同时切合自己内心的。因为这个世界上什么样你能想到的人都有,有可能你处心积虑去追寻的目标,他人在弹指间就完成了,毫不费力。你必须认识与接受这一点,不抱怨不消极。有参天的大树,小花小草就不活了嘛。)

我给自己定的大方向是:3月把高级口译教程看完第一遍,4月过第二遍,外加接触新材料,笔记训练。原来预测是可能在5月第一周就会考,所以5月没有计划太多。//高级口译教程现在应该到第四版了,这本书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从基础的欢迎致辞,到各个专题,包括旅游、外交、科技等等。我是自备干粮的卖书枪手……)

[070][连载]一枚计算机系在校生在口译路上的摸爬滚打(7)

       因为发现自己翻译能力不过硬,即使笔译也未必能搞定,所以,高级口译教程第一遍我的学法是逐字逐句地抠。//建筑高楼大厦应该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洒一层土夯实再洒一层。现在看来我当时还是略有操之过急。在口译训练的时候,如果经常卡在翻译层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翻译的确很烂,二个是训练材料偏难。)不懂只是一次不懂,不会只是一次不会。//这句话很牛……我佩服自己彼时的状态。如果我们在达成一个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在之前训练中出现的错误,通过复盘总结等手段,确保不再复现。在大量训练的情况下,正确率会有很大提高。因为即使不会被自己带进以前的坑里,也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了。另引一个昨天看到淘宝霸爷的一个微博:“业余和专业的区别: “Amateurspractice until they get it right, professionals practice until they can’t getit wrong.” by George W. Loomis。”想想我们在生活中,不长记性不长教训接二连三地犯错是不是时有发生呢?大抵由于人都是倾向去忘记痛苦的吧。比如,某附近的常去餐馆有道菜特别难吃,但是我经常忘记是哪道菜,所以还是会“误点”。)

同时,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前学英语属于比较轻松的,即无论是课本上还是其它途径,我接触地都是大部分会而少部分不会的材料。而在一开始看口译时,情况却相反。//现在看来还是应该从简单的材料开始,哪怕是VOASpecial English也好。飞机能飞上万米高空,也是从地面奔跑,在气流与伯努利方程的帮助下,逐渐抬升的。口译的训练是一种能力的训练。能力就是程序里的一个函数,比如一个加的函数。我们要训练出一个强大的函数,可以先用简单的1+1喂给这个函数作为训练输入,然后再来小数1.1+2.2,再来复数i+(3+4i),甚至再来一些有限域上GF(p)加法……)这样,起初时速度真的很慢,而且有放弃的想法,感觉很枯燥,会有一种不再想看的感觉。//这就是我说的拉伸了。走出了舒适区的感觉,可能就是这样的。)同时,有时候会觉得很震撼,在看Catering Culture单元时,我看那个译文,感觉它把我以前所学的英语全部推翻掉了。用词,转化,句法,实在是漂亮。//这明显是缺练的标志,大惊小怪。不过另一个侧面反应出自己是思考过的,思考有深度,才会对他人的译法才产深刻的印象与共鸣。另外一点我认为当时做的不好的时,我太过于纠结在句子级别的细节,以致于在篇章级的逻辑结构与关系,都忽视了。我甚至不知道整个篇章作者的写作脉络与观点是什么。直到我最近对这篇文章做了一次综述的训练,才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当然,以前“爱的太深”,多年以后再听到甚至充满着泪水……)其它的还有复旦的介绍那一篇。我都把它们背了下来,不过背得快,忘得也快……//“日月光华,复兮旦兮”……这是复旦的校名的由来我还记得……我现在觉得如果对于一个地区性的考试,即使有地区特色,也不要太有地区特色。所以像这篇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可能就不会考。或者换一个角度,出题人要是考复旦大学了,那交通大学会怎么想?背的快忘记也快就是背的不得要义了,如果让我现在背,我就不再会出现那种情况了。)

[071][连载]一枚计算机系在校生在口译路上的摸爬滚打(8)

       三月终究过去,我也提前把三月的任务完成。//现在正好也是个“暮春”三月)从三月份开始,我执行时间管理。每天晚上提前安排好第二天要做的事情。这样好处是,第二天不用去想要做什么,只要照着清单,一个一个地做下去。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全神贯注,不去想第二件事时怎么样。//这不就是GTD啊。我是09年通过一个美国朋友才了解到GTD的,但是它那些冗长的介绍性文章总是让我没有耐心读下去。我现在的体验就是,如果你体验不到这种类似的工作方法的效用,一般来说是事情不够多,你有足够的空余时间分配给你的任务,或者你的任务创造性因素很强,而非事物性任务。当任务足够多,而且其中出现事务性工作时,把任务列表,专注当前任务,完成或者取得一个结果后,进行下一个,会比较高效。)每天的日程可以排满,精确到分钟。后来发现JACKY也是这么做。//Jacky是当年那个《我如何用一年时间考上欧盟口译司》的作者。这文章当时很火,也受到争议,不过还是很有激励作用的。作者当时去国外发展了,我们最近有过联系,这位神人已经回国发展,而且又有新作品。)不过我的安排每天都有不一样,同时,有时会有突发事件的打乱导致后面一推再推,会郁闷一下,但我不愿意分太多的时间来缓冲。//日程安排的紧凑,就会对突发事件应对的灵活性不足,但是如果要对突发事件应对灵活,又会付出冗余的代价。IT对业务的支撑不正也如此?)不过JACKY的时间表的确非常的严谨,而且能照章严格执行说明他自我状态控制能力极强。因为有的时候无法完成所有任务的不是事情太复杂太难,而是因为做前面的事的过程中自己的心态、状态已受到了影响,无法入静入定。//状态(state)会影响人的绩效与表现(performance)的。而对状态的管理的能力,反应了自己的掌握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有人黑你时,你要知道自己真实的情况;有人捧你时,你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有队友坑了你,你可以草草草(get pissed off),但要尽快调节好。负面的情绪堆在那里,你要能够抽离自己去看那个情绪。说的简单,做的真的不容易。我们很多时候自己的情绪状态是任受外界摆布的。We leave our state at the mercy of outside world.

状态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关系,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自己的时间”,我每天写作的时间,就是“自己的时间”。这个我可以另开题写。//我觉得我在前面的文章里留了太多的“另写”的坑了……

这里引一个微博。@PickRide叶剑飞:“你每天有几个小时可以自己支配的?如果你在路上每天花去三小时+(很多人如此)真的就不会留下时间给自己。吃完饭看半小时电视就该洗洗睡了。看似三小时不多,可是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少,喂养自己是很麻烦的事,不是么?”)

[072][连载]一枚计算机系在校生在口译路上的摸爬滚打(9)

四月份的时候,给自己定的大概的纲要是:影子训练、复述练习、实战演练、基础巩固、潜能激发五个方面。其中重点在于实战演练。影子训练和复述练习目的在于增强听力、瞬时记忆。每天花一个小时练习。//我当时在一张小纸片上,用导图的方式,分别对这五个方面进行了规划安排。我认为是一个非常精彩的规划,是我比较满意的一个作品。可惜的是我把它写在了一张纸上,后期这张纸也找不到了。

潜能激发现在看来可能会比较鸡汤,但是在当时是绝对需要的。那个时候是大三下学期,专业课是最多最密集的时期,而且都是大学分、高权重的。这个时候辅导员又开始宣讲学校可能的保研的政策,而每个人对各自未来的打算又不一样。即使是以前基本不学习的女生为了保研都开始非常努力地用功,甚至变成整个课程唯一的作业答案来源=-=

彼时,我内心也有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我很贪心不足地同时要几样东西。面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可能,即有恐惧,又有兴奋。

不过,每天一个小时的时间分配到五项上,还是相对短缺的。但那个时候,我的摊子已经铺开的比较大,我那时似乎还在和同学玩外语电台,每周还会准备与录制外语节目。所以每天一小时雷打不动还是很值得现在的我致敬的。)

     实战演练是在三月看过高级口译的基础上,对全书的材料进行交传训练。一个人训练交传的一点不足就是不好把握材料的时间。我想了一个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觉得行文到这里一定要埋个悬念。今天就写到这里吧。想知道我用什么方法解决的么?请看明天的更新……)

[073][连载]Audition为口译训练助力:一枚计算机系在校生在口译路上的摸爬滚打(10)

所有的录音材料都用Adobe Audition打开,选定一定时间长度的波形(这可以根据显示的振幅大小大致估计录音到什么时候会是一句话的结束)。在播放完这一小段后会自动停下。然后切换到录音模式,把自己翻译的录到另一个文件中。一篇文章翻完后,放自己译的,与参考译文对照,进行总结。//在对声音文件进行操作的时候,波形是一个很重要的可视化信息。Adobe Audition是声音处理界的Photoshop。不过,当时在练习的时候,重复次数还是不够多。练习的时候不仅仅是译完了事,而且要反复重复直到流畅准确声音稳定。)

选段的时间长度要根据自己在不同时候的水平而定。最初,20秒长的材料我就很难记全了,到后面渐渐加长,可以放到40多秒了。高口口试的材料大概是在40秒到50秒的长度吧。//长度仅仅是试题一个维度的特征,口试的一段材料通常是一个语篇,会有上下文的关联性,可以在听的时候同时做预测,减少下一段信息接收时大脑的负载。就像视频编码里P帧的作用一样。)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发现不管英汉还是汉英,我翻译的时间都要比原材料的时间长很多。我观察了电视上的新闻发布会,好像译员说话的时间也会长一些。//这个问题我现在觉得要看译员的流利性,但是其答案我现在也不是很明确。有机会向专业的译员请教一下。)开始看到书上说空隙时间只有40秒左右用来译,就很郁闷地赶时间。可有的时候一急反而忘记很多。最终到口试的时候,空出的时间还是很多的,有1分钟吧。只要按正常语速都可以说完的。除非是不知道怎么译了然后胡诌,这样时间肯定不够。//千万不能胡诌,信息的容错能力与胡诌是两码事情。)

[074][连载] 练笔记,口译也废纸:一枚计算机系在校生在口译路上的摸爬滚打(11)

        一开始是大概两天一个单元,后面由于突发情况出现拖延,从中旬开始,一天做完一个单元。//好像总是有突发情况啊,搞的活生生一救火队长。)笔记就是在这个时候同时练的。//技能的掌握都是运营性质的。即你需要在不断地反复中磨炼与培养感觉,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而且在持续不断的训练中,得不时跳出来看,才能感受到变化。就像掉一两根头发不是秃子,掉一两百根也不是,掉到剩下一两百根,那就活灵活现地是了。)我用的是A4的纸,一页分成四栏。昨天在整理的时候看了一下,所有使用过的白纸(单页)叠起来大致有两本二级笔译综合能力那么厚。//人们都说宅男废纸,其实练习口译一点不亚于此。)现在看来其实我的笔记法还缺乏严格系统的训练。//这句话现在也适用。稀缺总是难免的。)我用的材料是吴钟明主编的《英语笔记法实战指导》。我的训练量和里面要求的相比还选选不够,里面要求的是250+500~700张练习纸。//其实练完一包打印店里A4纸就算入门了。)而我的训练量还要在那一堆纸的数目上除以2//因为我把大学考试里的复习材料的背面拿来练了。后面毕业的时候都卖掉了,否则留个纪念也是件好事。不过一堆鬼画符一样的记号,译完过一天就未必能看懂了。)关于这本书我再说几句。我觉得里面的笔记法还是比较好学的,只是不知道里面的人是太强了还是我练得少。我写得再快也无法在一个句子放完写出那么多信息量,而且有些句型例如先分后总,笔记里居然把总写到了前面。脑容量惊人……//记笔记这个其实可以搞出一个模型,观察一下各个阶段的延时确定优化目标。第一阶段是,听到的内容到反应到写下这一点;第二阶段是,反应到要写与知道具体要写下的字;第三阶段是写完的时间。第一个阶段就是所谓的“理解输入”,看你听时的理解能力;第二阶段是“笔记能力”,看你笔记的体系对信息的转化兼容能力;第三阶段,“肌肉能力”,看你能不能写又快又可辨认。)

[075][连载]背单词与复习新解:一枚计算机系在校生在口译路上的摸爬滚打(11)

基础巩固我是通过背词组来进行的。我用的是新东方的《口译考试词汇必背》。每天可以背上两页,多的时候七八页。//我现在认为词组的背诵还是应该放在有语境的环境下,首先自己必须有积极的思考,自己先给出一个版本,然后再看提供的版本。对比这下形成深刻的记忆。至于词汇的背法,我现在的观点是,在一万的词汇以下真心没有必要拿着单词书啃,而应该是在足够多的学习材料中,尽量全地覆盖这些单词。我相信基础的词汇你在各个专项的学习中是经常能遇到的。而且,表达能力不是靠拼词汇量上去的,更是靠一些小词,简单词的活用体现出来表达的丰富张力。而这些无法在背单词的时候训练到,只有在材料学习中才能训练到。)

汉英词组背得比较多,同时要按一个流程来复习。即第K天要复习前面哪几天的。《17天搞定GRE》里面根据遗忘曲线提出了一个复习时间天数间隔。JACKY的《学习复习》里面也有一个表格。两个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非线性的,操作上可能要花些工夫;后者比较好确定时间。//如果你不经常接触你背的词汇,为了防止遗忘,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有规律的复习。而且复习的时候,不能是机械地复习,应该像我以前说的复盘一样,主动的思考进行复习。这里就有一个小悖论:如果你自己深度思考透彻理解过的信息,你一般不容易忘记,所以复习的时候需要花的工夫也不多;如果你需要反复复习的内容,往往是因为你思考的不够深度,理解的程度不够,只是流于表面,拘泥于材料上的形式,没有摸到深度的实质,所以你当然要不停的复习啦。不过有趣的是,有些知识技能,还只能通过反复地复习来达到前面的那种状态。)

[076][连载]官方材料的训练:一枚计算机系在校生在口译路上的摸爬滚打(12)

对于交传口译的训练,我现在把我的几点不足写下来,望能够探讨探讨。

一是,我开始对英汉口译的不重视。高级口译教程我是从改革开放那一单元的汉英开始看的,我的想法是先把这些中国特色弄明白了,其它的应该会更好办些。//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些官话性质的中文,当你在思考如何译出来的时候,往往要比纯粹地看中文理解率高。这也说明经过思考的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印象会比较深刻。我那时用十七大报告作学习材料,中英文对照看,一方面对报告有一个不同的认识,很多中文以前看过后是没有感觉的,另一方面是,可以从译文的处理方式中学到很多技巧。)官方性的文章起初的确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这个开始是为了攻坚克难,后面就变成停留在舒适区了,喜欢玩长段的排比,喜欢多个动词连续使用的气势。)后来我发现官方性的文章只要摸准了套路是很好做的。//比如,和平与稳定,经济与贸易,发展与繁荣……)比如,要论证某个观点时,往往会从过去、历史说起;领导发言后面都会有升华。//这个虽然是显然的,但是当时我也是花了一些工夫才看出来的。当时的问题在于,太过于在句子层面的精进,而忽略了整体篇章的结构与逻辑的演进变化。见树木不见森林。)那些话非常有规律。到后面这些东西就不再担心了。//这些掌握了门道,积累了一些表达方式还是比较容易拿下的。)要一些功夫的应该算那些“随意成文”的汉译英。像介绍中国饮食文化,句型很难捉摸,在用英语表达时就不好把握了。//这就是在舒适圈里不出来的后果。另一方面是忽略了对大意的获取,汉语的随意成文但不影响其核心意思的表达,而抓住核心的意思,再用适当的语言译出来,这才是口译。我那时候应该没有明白这个要点吧。)可能是训练不到位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缺练了!当你对足够多的领域足够的熟悉后,你的口译难度会降低。比如有不少文科生吐槽人事部二级口译考云计算很坑爹,我觉得非常亲切啊。再加一些数据中心,并行计算,分布式存储,容灾备份什么的会更好……哈哈)

[077][连载]英汉与汉英:一枚计算机系在校生在口译路上的摸爬滚打(13)

        到后期做到英汉口译时,发现自己汉语不够用了,表达出来的汉语很弱智。//英汉应该同时练。英汉比汉英多一道门槛,就是听力的输入。听力的文章回复036查看)于是狠补英汉口译。这也是一个警示,双向传译的能力应该全面发展。//英汉相对汉英多了一道听力理解的门槛。当跨过这道门槛以后,如果理解得当,用汉语得体地表达出来,就是很漂亮的口译了。你们看这个和我在理解部分的文章中说的理解与表达流程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回复062063查看。但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即使在用中文表达的时候,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表达自己熟悉的事物时,语言容易拖泥带水,主线不明晰,想表达的太多,过于复杂;而在面对自己尚不完全熟悉的领域,语言却又犹豫不坚定,前后不一致,陷入微观而失全局。不管是文字还是说话,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主体往往意识不到这个问题,自己怎么看都顺眼。

这个能力我认为和所谓产品经理的用户角度思考的能力是一致的。产品经理的话题以后可以慢慢吐槽,但是这群IT行业“精英人士”经常是晚上在微博上喷完公共服务部门的各种不到位不作为之后,第二天上班继续背着KPI折腾出一堆无用甚至退化的功能来虐待用户。

回过来,这也是口译很精华的一点。就是你不仅要知道什么东西怎么说,更多是怎么得体地说。而这种“得体地说”,通常是需要学会哪些东西是不要说,是合理舍弃的。学会开口说话很容易,学会闭嘴可是要花工夫的。昨天有读者留言问,自己是应该考BEC,托业还是口译的问题。本着屁股决定脑袋的立场,当然是口译了。

回到英汉和汉英的训练,这两项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就是应该齐头并进同时练。英汉中的英可以用于提升汉英中的表达,你要知道英语和汉语就像女人和男人的两个世界,存在很多机巧与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你是要时时刻刻去感受、体验和领会的;汉英中的汉可以用于提升你对领域的理解,领域级别的熟悉是口译之战的胜利策略。就像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之战,是军团之间的战争,而不是拉一支队伍,出来单挑。这一点明天再讲。)

[078][连载]口译教程的学习:一枚计算机系在校生在口译路上的摸爬滚打(14)

我大概二十多天前开始早起写作,早起一小时左右。由于各种原因今天早上没能写作(其实就是没起来),在晚上写作时发现思绪还是很杂乱,发现还是早上工作写作灵感好。把一天最纯净的时候奉献给写作,前置干扰少。

第二个问题是,对《高级口译教程》学习方法的探讨。我用的方法是先过一遍,再做口译一遍。也有人提出要倒过来,先做口译,再看一遍。//这似乎是一个鸡和蛋的问题。)前者是为了避免出现听了却什么都不会译的情况出现,相当是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把里面的篇章背诵便可以提高一些基本的能力。//我觉得学习口译至少有一些基础吧,不是有听说读写译么?“听说有一个叫读写的人在译”。你必须会一些基础性的翻译,或者至少尝试着去译过)这样出现的问题是在做第二遍口译时,材料都很熟悉了,都知道要录音要说什么了。这样练出来的效果肯定很好,会对自己的水平形成虚假的估计。等到一接触新材料就非常吃力了。//现在觉得话不能这么说。首先你必须要有大量的材料练习的非常熟悉的。通过熟悉这些材料,反复地练习,让自己能够流利的说出来,译出来,达到听自己的录音也能感到满意的效果。昨天说过,这是领域级别的战争。通过这些材料的熟悉,达到领域级别的熟悉。你对一个领域的熟稔,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听力理解上的难度。)后者的训练方法对刚开始学的人来说一上手会很郁闷,可能会影响到进取的意愿。可能最终的一个解决方法就是,必须要有一定量的积累。如果用《高级口译教程》,那就要另找训练材料了。//口译材料从来就不缺,各次两会记者招待会现场视频,国际论坛领导人讲话,总统演讲……)有一本《同传捷径》很好,都是实战的。可是我在备考的时候一直没有时间练习……

[079][连载]口译与生活:一枚计算机系在校生在口译路上的摸爬滚打(15)

/*624*/

        回顾四月整整30天,我想我都是在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中度过的,同时过得非常快乐。//这与其说是一种兴奋状态,不如说是一种执行力比较旺盛的状态。而且在这种状态下,只要注意到合理的休息与运动,比如保证午休的时间,也不会感觉到累。这只能算是一种生活的状态与态度。肯定有人看到了会说,“这是有多辛苦多累呀?我不想这么做。我要享受我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一种明显的偏差性思考。人们恐惧那种充分投入的过程,更多时恐惧这种改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相反,人们会贪恋自己既定节奏的生活,休闲娱乐打牌上网。并且告诉自己这才是生活,这是享受生活。

享受生活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真心感受到的。我们不应该是通过在朋友圈刷照片,看到一堆人点赞的好评后,从这些溢美之词中,感觉到自己在享受生活;而是在合理打理的生活安排的每一个环节中,充分投入,充分感受到当下,感受到身心的舒展,上下的通透,这才是享受生活。

所谓“辛苦”的生活我体验过,所谓清逸的生活我也体验过,但是后者尽管看上去很舒服,但是并没有给我太多值得铭记的意义,而前者给我的能量,却能让我更好的对待生活。

说到底,还是要回访(revisit)我在那个时候听到后来却遗忘的一句话, If you don’tgrow, you are dying.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成长有要求,有期待,这是生活与生命的一部分意义所在。

所以,对我而言,对自我折腾所带来的不确定动态未来的期望和好奇,要远大于坐在传送带上原地不动面对一个静态未来更有吸引力。前者是自我牵引的成长,后者就更像应届生嘴里“稳定”的工作,工作是那个传送带,牵着你向前走。但是,传送架可能会生锈,传送带会不会突然断掉,谁也不知道。因为这个时代的变化,真心快。)

我还是更愿意早起写作,通俗一些说,早起写作,我扯的能力大大提升,今天我能基于一句话写出祖国江山一片红。明天借文章中的原话,讲一下我对早起的理解。

最后分享昨天看到的一段话,来自那个叫彭萦的很牛逼的女人的微博。

“自己扳手指算一下:你有多少时间是在消费别人创造的东西(电视,音乐,电玩,网站)而不是生产你自己的东西?只有你的“产出”才能为你添加作为人的价值。by David Wong

喜欢我的文章的么?那就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看到吧。

如果你随手打开这篇文章,看到这里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关注公众号scalerstalk,回复m查看更多文章。

有任何问题随意留言,与我分享你的阅读感受。也可以给我提问题哦。

欢迎任意调戏,但不可以恶意灌水,否则小心我顺着网线找到你。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