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位95后女生,在天门山翼装飞行,失联后,大家搜救才发现,由于降落伞未打开,从2500米的高空坠落至900米的山林,遇难去世。
很多人热爱极限运动,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极限运动带给人们的感官刺激的强度、深度与广度,无与伦比。这种体验太爽了,以至于其他的很多项目与活动,都无法达到。
也就是说,我们习惯了一种大阈值的刺激以后,对于小阈值的刺激就会无感和麻木。所以玩了极限以后,可能其他的运动,就会感觉太无聊了,然后又会进一步强化对于极限运动的喜爱。以至于这会成为我们的信仰,并甚至愿意为之付出生命。
而我们最开始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运动,很有可能生活本来也就没有了什么其他值得刺激的事情投入。生活的底色是平淡的,有一点极端的刺激,会让人欲罢不能的。当然,由于大部分人家庭不富足,所以在经济上收入增加的刺激,就足以满足许多人。
但是极限运动由于其“极限”的特点,也必然存在较高的风险,于是对人身安全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安全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中间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满盘皆输的效应。但是当你长期从事一项危险系数较高的活动,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
一个是极其细致地检查所有的保护措施,每一次都像第一次一样谨慎;
二是做好相关的风险对冲,该配置的保险要配置上。要注意有的意外险是不赔的,定期寿险反而会赔。
三是命好,在从事运动的过程中,外界环境一切顺利,老天爷给力。
四是做好预案。万一遇到极端情况,要有一套后事处理方案。
毕竟成年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的成员。中国仍然是一个集体主义国家,所以即使你自己不在意,会有人在意。
人与人的人格特质上的差异,也会决定了,有的人的风险偏好特别高,就是喜欢风险,有的人风险偏好低,不喜欢风险。而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支持与包容不同的爱好。
所以不要有鄙视链,不要有互相瞧不起。看到有人遇难,不要把一项运动给整体否定。
毕竟有人上网上成了键盘侠,也没有人说要把网络否定。我倒觉得一个敢于为自己梦想而努力的女孩,要比一个只会在网络上敲键盘的人,更值得尊敬。
你可以理解为命运底色不一样,我们有不同的生长方向,但是大家都平安最好。
然而即便一个人风险偏好比较低,也会找到让自己获得大阈值刺激的方式。
比如我,对风险性很高的或者对抗性很强的体力运动就没有太多兴趣。年纪大,搞不动了。
但是我也有获得那种像极限运动一些的深度体验的方式,比如搞持续行动和刻意学习!
深度的脑力探索,其实也像极限运动一样,带给自己大阈值的体验。
你知道搞明白一个问题,或者构建出了重要的知识关联,能一眼看出其他人看不出的本质,有多爽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