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书的市场有多大? — ScalersTalk成长会 – 持续行动,刻意学习 – ScalersTalk Wonderland

励志书的市场有多大?

成长分享 scalerstalk 浏览 0条评论

ScalersTalk 成长会 2021 年开放报名,参见 焊牢车门,整装待发——S成长会2021报名须知 

周末好,聊几个话题:

你看励志书么?

你以前看还是现在看励志书?

你认为比较经典的励志书有哪些

你觉得励志书和成功学的书有什么区别?

如果你看励志书,那通过励志书收获了什么?

励志书有什么局限性?你如何弥补这些局限性?

如果不看励志书,你有什么其他的书,来代替缺位?

作死问一下,你认为《持续行动》《刻意学习》算励志书么?

这些问题,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如果你能想清楚,你可以梳理出一条很清晰的个人成长发展路径。

以我个人的观察目前励志书市场呈现出以两极分化为主要矛盾的“四化”态势:

一方面是低端化卖纸化

传统的励志书,开始在抖音、拼多多上以“卖纸”的方式进行。一般的打法是,几本《厚黑学》《鬼谷子》《成功学》放一块,配一个激情燃烧的视频,然后卖19块9。这个价格几乎就是在卖纸了。

毕竟现在市场上仍然有大量人口可能平时还不读书,所以以一种几乎倾销的价格在网络上把书打包卖,也算是图书的普及与推广。不过,这里通常有很多版权风险与侵权行为的发生,有待监管部门严格管理。有一些书很可能是印刷厂擅自加印出来的,干这行的朋友千万要小心翻车。

另一方面是高端化认知化。高端体现在,作者高端化。比如今年千亿美金黑石基金创始人苏世民先生出的《我的经验与教训》,属于大佬级的作品,我认为也算励志书了。

还一个就是强调作者的出身。传统意义上,比如《方与圆》这种书,书名的名气很大,但是作者你可能不知道是谁。

现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个人IP崛起,作者要素突显。基于作者IP流量进行图书变现,成为出版社的新利润增长点。也就是说,作者如果是个大V自带粉丝,那出书以后就卖给作者的粉丝,要比传统意义上盲推,效果会好得多。于是,谁能在网络上获得更多的名气,谁就会有更大的个人品牌优势。

个人IP的本质是个人商品化,把人当成商品来营销,结合个人特点打造人设,激发受众大脑里的故事神话,产生情感连接。商品的卖点主要有长相、 身材、职业、经历、学历、成功经历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场的选手会越来越高端化。以前清华北大就可以了,现在到了剑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你可以看到,除了货币会通胀,人才也会通胀。

认知化的趋势指,书的内容会从纯粹的成功学式的盲目煽动励志到有条理、有方法论、自成体系的认知输出。也就是说,内容会偏干货理性类发展,成为工具类图书,延长书的半衰期。这些书的特点会给你很多可操作性强的指导,获得感很足。

比如我的《持续行动》《刻意学习》,属于偏认知类的书。学习》上市三年,现在仍然能卖得动,就是因为太干了,扛得住波动《持续行动》才上市一年,现在也在持续卖。

个人认为,从事励志类图书行业的,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励志成功了以后,读者要做什么,需要什么书?

励志没成功,读者会做什么,需要什么书?

把这两个问题想清楚以后,励志图书市场的发展才能越走越宽,不会变成一茬茬的粗制滥造蹭热点。

从我们个人的角度,当我们不断成长,我们必然会对精神作品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包括我自己以及我们社群很多小伙伴,开始跟着我一起读经典作品,比如马克思、德鲁克、科特勒。这批人以前都会看励志书,但是现在就很少看了。

但是把目光放在整个市场,要看到大多数人仍然会处在读书的初级阶段,需要很多具体而又翔实的指导,需要充沛的情感抚慰,需要故事包含道理。而且一代人接着一代人成长起来,也需要新的励志偶像,激发内心中奋斗的动力。从这个角度,励志就像无垠大海,波涛翻滚,后浪拍前浪,励志永生,励志长青。

如果这个偶像长得又好看,又是名校毕业,又很有能力,那就几乎全方位无死角满足一个完美励志典型的特点了。

以前这样的人物,成长以后会消失在公众视野,成为各个行业里的“隐形精英”,不显山露水,却掌握着资源和社会政策的制定,影响社会的发展。

现在个人品牌时代,有一部分从幕后走出,走到群众中,进入知识付费行业,分享个人成长的故事经历,让更多人近场感受榜样的力量,也是这个时代的新变化了。

今日福利


评论区认真回答今天文章开篇的问题,挑三位高赞的读者,送出一位90后阳光男孩、哈佛耶鲁学霸偶像的新作品《学习高手》。这本书我翻阅了,虽然看封面很容易被认为是一本偶像青春励志书,但很符合我说的当下新励志书的特点:高端化、认知化。

作者90后,本科在耶鲁、MBA在哈佛,颜值才华饱和攻击,光环耀眼,属于别人家的孩子。书里集中讲了怎么在学校学习中提高记忆力、考高分、怎么搞错题本、怎么记笔记、怎么预习复习、怎么熬夜效率高可持续、怎么练习写作、怎么学英语等方法,是一本工具方法集,料足,适合正在学校读书的读者阅读。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