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我们多掏钱,有人早已把我们研究透了 — ScalersTalk成长会 – 持续行动,刻意学习 – ScalersTalk Wonderland

为了让我们多掏钱,有人早已把我们研究透了

成长分享 scalerstalk 浏览 0条评论

ScalersTalk 成长会 2020 年开放报名,参见持续行动,刻意学习——S成长会2020报名须知

Scalers点评: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我们营销学读书活动第三本《消费者行为学》的学习笔记摘录。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就是消费者的行为,研究消费者如何做决策,如何购买,以及为什么会掏钱买。读完这本书,你就会意识到,商业社会里为了让你多掏钱,营销人士早已把我们研究透了。我们平时会有什么行为习惯,思考上有什么误区,态度上有什么特点,我们为了孩子会怎么样,我们为了展现自己的物质会做什么,这些已经被扒得一丝不剩。

而在这个战场上,我们的对手已经是全副武装,而我们作为消费者在认知上其实是手无寸铁。所以稍微用一些小技巧,我们就管不住自己的钱包。很多同学读了这本书,就意识到自己平时真是多了许多没有必要的冲动消费。我们看大家读完这本书,有什么收获与改变?

关于此次读书活动的情况参见《研究“卖”的艺术——2019年“营销学”专题读书活动启动》。以及 一个月读完两本营销书,我们有什么收获?

对了,另外今天下午在西安会有《持续行动》线下分享会,详情参见海报。

Part 1 “中枪”的消费习惯

@娜娜

书上的描述:寻求不同是一种选择新事物的心理。当我们心情好或没有其他事情做的时候,更有可能寻求差异,即使已经拥有喜欢的,也会尝试其他可能性。(P121)

你的情况:晚上跟室友聊的开心,同时综合了心情好和没事做两个因素,对方提到某款口红在搞活动,就直接去买了,因为自己还没有那个色号。

书上的描述:人们通过消费来弥补无力感的心理状态。(P136)

你的情况:觉得事情没有进展,推进不佳,去买本子做计划。

@Joyce

书上的描述:触感似乎可以调节产品体验与判断信心之间的关系。这证实了常识——当我们接触物品的时候,会更加确信自己的感知。(P59)

我的情况:平时去超市,如果某个零食提供试吃,尝起来味道不错,价格也不算太贵的话,通常我会把它装进购物车,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打算选购这类零食。

书上的描述:当我们专注于其他需求时,我们可能会模仿其他人的行为,作为一种社会默认。这种模拟他人行为的过程称为模仿。(P87)

我的情况:我买衣服和鞋子有时候会参考同事的选择,我们同为潮流编辑,经常会“互通有无”,我也信任他们的品位和选择,毕竟都是有经验的“老司机”。所以有时候他们买了一双跑鞋,我看着不错就跟风了。

@木拟

书上的描述:当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合意的选择中取舍时,就面临着双趋冲突。认知失调理论基于以下假设,在生活中人们有对秩序和一致性的需要,而失调出现在信念或行为之间相互冲突的情况下。我们寻找一种方法来缓解这种不一致,让人不舒服的紧张感就会消除。这个过程叫做减轻认知失调。(P110)

你的情况:有时候一时冲动花钱买的东西可能并不喜欢,但是由于其价钱并不便宜,就会不断地给自己进行心理暗示,让自己喜欢上它。

@伊兰微微

书上的描述:人们对运动鞋音乐家甚至软饮料的忠诚有助于在现代社会中界定自己的位置。(第11页)

我的情况:对于有些东西,我总是倾向于选择品牌的东西,不是因为它更实用,而是想通过这些东西来表明自己的身份。

书中描述:人们对于过去又伤感又渴望。当人们思考过去,现在或者未来,愿意支付的产品价格更高。(102页)

我的情况: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什么零食可吃,唯一的零食是家里种的橘子。后来上学离家之后,每次回家奶奶就会跟我留很多橘子。直到现在,每次去买橘子,只要听到别人说是我家乡产的,多贵我都会买,虽然我心里知道他是骗我的,但就是被骗我也愿意去买。

@Reese

书上的描述: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很少进行信息搜寻。相反,人们依赖于各种心理捷径,如品牌名称或价格,或者可能只是模范别人的选择。我们可以使用直觉或者经验法则来简化决策。特别是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许多市场信念。其中最常见的信念是:可以通过价格决定质量。其他直觉依靠知名品牌或产品的原产国作为质量的信号。当我们始终如一地长时间购买一个品牌时,这种模式可能是真正的品牌忠诚的结果,也可能只是惯性。(P251)

你的情况:日常购买主要集中在几个熟悉的品牌之中,很少考虑新品牌。熟悉的品牌有过使用体验,不用花时间和精力再去调研新品牌。

书上的描述:我们对某个物品的依恋,可以达到要靠这一物品来维持自我概念的程度。物品能通过强化身份起到“安全罩”的作用,尤其是在不熟悉的环境里。(P135)

你的情况:在上大学或者租房时候,习惯性带上或者购买以前家里的同款产品,营造一个熟悉的环境。

书上的描述:原始的冲动诱使我们购买更多东西,而非仅购买满足需要的东西。在购买冲力支配下我们几乎像昏了头,陷入一场疯狂购物之中。(P225)

你的情况:双十一等促销节日,商家提供了各种折扣和返利,为了达到那个折扣基准价格,会凑单购买很多并不在意向清单中的产品。

@Janet

书上的描述:顺从地接受销售人员提出的请求比找出拒绝的理由更加容易。(P191)

你的情况:如果我一开始没有拒绝对方的要求,那么到后面我会花费更多脑力去想怎么拒绝,尤其是面对面销售时,会觉得很不好意思。

书上的描述: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东西有助于他们达成一个与价值观有关的目标。(P175)

你的情况:想了一下自己入手的东西,好像每一个都能找到让我变得更好、更高效、更自信、更漂亮等各种各样的点。

书上的描述:当决策变得不确定或竞争品牌信息比较有限时,消费者常常选择最稳妥的。(P169)

你的情况:去饭店吃饭时,比较倾向选择吃过的那家,外出旅游时也倾向选择住过的连锁酒店,或者看销量、评分,几乎不可能随便找一家去吃或者住。

@洛伊

书上的描述:这是感官营销的新时代,一个特别注重感官影响产品体验的时代,感官有助于人们决定哪种产品更有吸引力,哪一种产品在市场上众多类似产品中更加出众。(P.54)

你的情况:我特别喜欢苹果手机光滑的外形、简单而又紧凑的构造,这些无不传达出一种现代、精密的高科技氛围,给我一个感觉就是“酷”。多年来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果粉”!

书上的描述:人们在非常特殊的条件下,能够被潜意识信息影响。(P.63)

你的情况:在消费中受广告影响比较大,特别是一些日常消费品,几乎就是下意识选择的。受到不同场合下广告影响,一见到饮料,就会首选王老吉。

@汉娜

书上的描述:除了周边物质环境,同一情景下的其他人也会影响消费者的决策。(P261)

你的情况:外出就餐,人少的餐厅不去,心想多半不好吃。等餐的人多,肯定凑个热闹。

书上的描述:每个人都认识这样一些人,他们的产品知识渊博,且他们的意见会受他人重视,这些个体就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能够频繁影响他人态度或行为的人。

我的情况:如果有育儿专家或者是大V推荐哪个产品或者是书籍好,肯定立马下单,并且没有一起怀疑与异议。

@粉嘟嘟

书上的描述:自我知觉理论对认知失调效应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解释。该理论表明,对于自己已经购买或消费的东西(假设是自主选择),我们会持一种积极的态度,这样才能保持一致性。自我知觉理论能够解释销售人员所谓的得寸进尺技巧的有效性。如果消费者事先答应了一个小的要求,就有可能答应更多的要求。(P191)

我的情况:我就是属于那种容易被销售人员的“得寸进尺”技巧套路的消费者。之前一直很傻缺地觉得是自己心软和面子浅,不懂得拒绝销售人员的进一步要求,现在通过心理学了解到登门槛效应以及营销学里得寸进尺技巧,才知道这些套路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果真是买的没有卖的精啊。突然觉得自己以前就跟个小白似的,在销售人员眼里就是一个待宰的羔羊啊。

@目客

书上的描述:人们购买产品往往并非因为它们能做什么,而是因为它们意味着什么。这说明产品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了它们的功能。产品的深层含义可以使其从其他类似的产品和服务中脱颖而出,比如:自我概念依附——产品有助于确立使用者的身份;怀旧依附—一产品成为与过去的自我的一种联结;互相依附——产品成为使用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爱——产品成为引发温暖、激情或其他强烈情绪的情感纽带。(P12)

你的情况:旅游买了一堆纪念品,回来束之高阁。

@reneewang

书上的描述:所有人都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偏好在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他们仍然倾向于预测自己在将来不会发生太大变化。(P129)

我的情况:这一点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会更加明显,我买第一套房的时候很害怕贷款,觉得一下贷款几十万压力好大啊,还要还20年,以后可怎么过啊,所以就拼命借钱尽量多付首付款少贷款,结果就是两年之后,想象的压力没有来,工资涨了,公积金涨了,房价更涨了!后悔当初付一套的首付可以付两套啊,多贷银行的钱怕什么(那个时候还好贷,利率还有折扣!现在房贷利率要上浮,而且很不好贷),撑个两年,卖掉一套分分钟赚出一套啊~~所以当时根本没有考虑以后的事情,只是按照当时的情况去预估以后的情况,在房价疯涨的时候就这么错过了社会红利啊。

书上的描述:消费者选择过多迫使人们不断重复决策,而如此多的选择消耗了人们的心理能量,消弱了人们作出明智选择的能力(P225)。

我的情况:这种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就是你到餐厅吃饭选来选去,结果点了一个你吃着就后悔的套餐,买衣服挑来挑去买了一件回去压箱底。现在生活中太多选择和诱惑,如果自己没有明确的喜好或定力,很容易选择原本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

@卸妆

书上的描述:人的大脑天生就喜欢好的设计。大众消费者渴望好的设计,他们对此类商品的回报就是热情地购买和奉献出忠诚。(P53)

你的情况:有时去商场闲逛,看到一些玩具,饰品或者杯子,本子之类的生活用品,特别是外形漂亮、新颖的,就会走不动道,即使我并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也会特别想买下来。在大学时,有一个品牌的发饰很特别,我会隔一段时间就去逛一回,对它总有希冀,觉得它能给我惊喜,其实买了一堆,也并不是经常戴,但经常拿出来看看,也会很开心。

书上的描述:当消费者因其所做出的购买决策而受到奖赏或惩罚时,工具性条件反射原理变会起作用。商家会通过采取适当行动来逐步强化消费者反应,以改变他们的行为。营销者采用很多方式来对消费者进行强化,从购物后简单的致谢到可观的折扣以及电话回访,都是对消费者进行强化的方式。(P84)

你的情况:对于那些对我的购买表示感谢,或者网上购物时附上一张手写的致顾客信的品牌或者商家,我都会有更加积极的评价,哪怕他们的商品并没有那么合我的心意。我会觉得这个商家很有诚意,觉得我被重视,如果不是产品有很严重的问题,下次购买同类产品时,我会优先选择这些商家。

书上的描述:有时,我们似乎就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为了寻求刺激或解闷而创造不同。人们愿意为了多一些选择而放弃快乐,因为不可预测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当我们心情好或没有其他事可做的时候,更有可能寻求差异。(P121)

你的情况:当我有钱有闲的时候,我会开始买一些耗时耗力或者根本不知道有什么实际用处的新鲜玩意,比如我非常受不了指甲油的气味,但是某个暑假我嘚瑟地买了几瓶,还是不太日常的颜色,觉得应该尝试一下涂指甲油会有什么感觉。再比如,我买过盆骨纠正带,原因是我觉得我左腿和右腿受力不太平衡,结果是那根带子完全不知道被我遗忘在了哪个角落。我还喜欢买一些功能奇特的东西,比如瘦腿丸,多数是坑,少数是宝。可能这个发掘新产品的过程让我着迷吧。

@玉儿

书上的描述:我们并非完全以商品的使用功能来评估其价值,反而会非理性的评价其符号意义。(P27) 

你的情况:喜欢本子,喜欢文具,买了挺多,但是根本没怎么用,就是觉得喜欢就买了,收藏着。这些东西根本没有起到本身的作用。 

书上的描述:购物能够恢复个人对环境的控制,从而减轻悲伤的感觉。(P108) 

你的情况:现在的情况好一些了,以前网上购物不时兴的时候,经常和同学和同事去商场逛着玩,有时候也没钱买啥,但是就喜欢逛逛看看,好像逛街是女生的一大爱好。原来还有这种说法,可以找到控制的感觉。  

@芝麻熊

书上的话:在选择产品时,人们从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的感官体验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素。(P53)

我的情况:平时在我逛街买衣服或者其他产品时,我会根据销售人员的态度、店铺环境以及产品外观设计等综合因素带给我的直接感受来决定是否做出购买决策。或者说,曾经的自己会根据购物的心情来决定是否购买某一件产品。

书上的描述:尽管如此,有其是对年幼的孩子而言,两种主要的社会化来源还是家庭和媒介。成年人也是孩子观察学习的榜样。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学习如何进行消费。(P88)

我的情况:女儿才3岁半,但我观察她在和我们一起逛超市时,会观察我们为她买的零食包装和品牌。如果她的某一种零食吃完了,下次和我们一起逛超市碰到那种零食时,她就会提醒我们给她买。另外她有时候也会受到电视的影响而要求我们给她买某一种零食,比如暑假期间电视广告上经常放“棒棒冰”的广告,她就会要求我给她买棒棒冰。电视广告媒体和我们作为父母的消费观念和习惯的确在影响着年幼的孩子的消费习惯与行为。

@暴

书上的描述:当消费者不熟悉商店的陈列方式时,或者当消费者出于某种时间压力时,又或者当消费者看到货架上的某个商品,想起这正是自己所需的产品时,他们会进行计划外购买。(P271)

你的情况:现在通常喜欢在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就是省时省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相对较少地发生上述计划外购买的情况。如果是实体购物,逛着逛着就会不经意地买很多其实要不要都行的东西。

@吉祥三宝

书上的描述:当我们在商店里看到一件新产品时,通常会认为它的性能越多越好,只有在我们把产品买回家并开始尝试使用时,才发现简单的价值。在一项研究中,消费者在三种模式的数码产品中选择,这三种模式的复杂程度各不相同,超过60%的人选择性能最多的模式,然而当他们实际使用这些产品时,结果发现其实大部分选择只能跟他们带来麻烦,他们实际上更加喜爱简单的产品。(P232)

你的情况:购买手机时总是比较不同型号手机的各种功能,纠结于哪个功能更多,更齐全:照相像素高,上网速度快,能拍照,能解答作业等等。可真正使用时也就是打电话,微信短信,以及简单的拍照。拍照的那么多功能根本没怎么用。还有很多功能,根本就没有用过,也不想知道怎么用。

@hotline

书上的描述:如果消费者相当熟悉一个产品和品牌,就不再关注产品的属性,因为他们认为再多的努力也不会获得更多的产品知识。(P099)

你的情况:在买优衣库的T恤时,因为以往一直买的都是他们家的衣服,所以现在买T恤就直接看款式,其他面料和质地都不怎么看,属于闭着眼睛买。

Part 2 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

@輕閉雙眼

现代社会上所有的营销活动,都是基于这些基础来运行,学会营销学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观察营销行为,能够抵御他人对我们的营销,并且能更好地影响他人。如果不学习营销学,很难保护我们的大脑,难免会出现缝隙;我们要保持理性和思考,因为只有理性和思考才能看穿那些害人的营销,不然别人一勾起你的情绪,那么就可能玩完。

@伊兰微微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明白自己大部分的消费都是不理智的,物质方面的就不说了,尤其是在知识付费上面花的钱。这两年买了很多课,大多数交的都是智商税,更多的是希望课程能够改变自己,但是真正改变自己的不是课程,而是自己的行动。

@Ellen

对消费者行为多了一些理解,明白研究消费者行为对制定营销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背后是以对消费者行为的大量调研的基础支撑起来的。

消费者行为学不仅仅是研究人,也是在塑造人的身份,通过书中分析消费者的种种行为,个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矫正自己的不良态度和言行。在知觉到营销的种种手法,套路之后,坚决要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乐乐

面对各种年费促销更加清醒,拒绝得也更干脆。以前被各种年费项目打动的时候容易被“我能从这个消费上获得什么”所吸引;现在面对年费促销项目的时候会换个方式想,如果这笔钱我不花在这个项目上可以做其他的什么消费。

@Reneewang

影响消费的方面很多,能让自己在这营销的市场里选到自己合适的产品,先要有定力,在要有目标,不要轻易被各种营销手段迷惑,看产品的实质,而不是被宣传的样子,还有要控制自己内心的欲望,以免沦为物质的奴隶。

@芝麻熊

商家与市场营销人员利用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结果来有意“引导”与“操控”我们的消费行为。普通的消费者很难识别各种各样的营销策略和消费“诱饵”,只能在一次次的“消费刺激”与营销者的“主动关心”中掏钱买买买,之后还会通过“后设理性”来逆向合理化各种消费行为。因此,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无数次冒出“捂紧钱包”太难的感慨。

在商场挑选某些产品时,我会观察自己被产品的什么特质所吸引。如果是要购买功能性产品,我会提醒自己关注最核心的功能属性,而不是过度关注功能的数量,从而作出非理性的决策。

在与销售人员或者营销人员打交道时,我不会像以前一样,他们推荐什么我就买什么,总觉得他们比我更“懂”产品。现在我会在想“你推荐的,可能是因为这款回扣最多,是会给你带来最大利益的产品”,而不是我最需要的产品。比如在为女儿买牙膏和牙刷时,一个销售人员热情给我推荐某一品牌的牙刷,后来买牙膏时也是在推荐同一品牌的牙膏。我基本上可以反推她肯定是这个品牌的营销人员,于是我在看完牙膏的配料表后笑着说声谢谢后就放下了他推荐的产品。在我购买鞋子时,遇到特别热心的销售人员,拿出各种不同款式的鞋子让我试穿,并告诉我如果两双一起买更划算,还一个劲地夸我脚长得真好看,穿什么鞋子都好看。我一边抑制被热情和夸奖所冲昏的愉悦和兴奋,一边以一个“冷静理性”的身份在观察和分析销售人员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有了这样的观察视角之后,我发现相比以前更能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也体验到了“反向观察”和“反向控制”的乐趣,不再被营销人员或者销售人员“牵着走”的感觉真好,是在消费自律中体验到的自由。

@李莉

读完这本书让我思考,我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以前是心情不好时,一顿美食、一件心仪的物品就可以改变心情,这些都是需要消费才能实现,以至于家里经常有一些不穿、不用的东西。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其实外在的装饰并不能真正满足内心的空虚,只有自己真正有本事才会更心安,市场上的营销都是商家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包装出来的各种让消费者满足或者不买就心慌的假象。

@君婷

最大的改变是在看各种公众号推广软文、电视广告的时候,会下意识的琢磨一下,这是想通过什么角度来击中消费者内心的渴望或恐惧,什么样的消费者又会中招而去冲动消费。而且当我自己也没忍住掉入消费主义陷阱的时候,在最终点“支付”之前,真的会停下来仔细想一下这东西对我来说是不是真的想要真的有用。反正确实省了不少银子,这个真的是还挺实际的一个好转变啊!

@titi

你以为自己做了决策, 其实可能根本没有决策,只是在重复自己或他人。你以为是自己做的决策,其实可能是营销人员步步为营给你铺好的“红地毯”。

@雨濛

以前通勤的时候经常碎片化阅读一些广告、营销类的公众号,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终于可以把之前读到的一些案例和书中的某些理论联系起来,边读枯燥的理论边写生动的案例,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也发现了专题阅读和碎片阅读的结合点。

Part 3 读书期间有没有想放弃的时刻,是怎么扛过来的?

@Joyce

没有想过放弃,如果有一天没有任务,心里反而觉得空落落的,说明我已经把持续读书和做题内化成每天持续行动的机制。当然不否认会出现排斥情绪、厌烦心理,情绪波动。我能做的就是让自己走出情绪的干扰,专注于读书本身,过程并不舒服,但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我有理由放弃吗?

@林夕

想过,尤其是拖延症犯的时候,不想写作业。就想我付出了金钱时间,过程中也收获了知识,为什么不进行到底,中途放弃朋友会怎么看我,况且小组的同学都没有掉队,我也不能掉队,我一定会坚持下去,养成好习惯。

@丁丁

没有过想放弃的时刻。在本期读书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有过几次与“当日事当日毕”的斗争。孩子还在放暑假的时候只有晚上等孩子睡了才有时间看书写作业,好几次看完书就困得不行,想明天再写作业。但是转念一想,明天还有明天的作业要写。再想想一堆作业堆在那的恐怖场景,咬咬牙就把当天的作业写完了,大不了晚睡一会嘛。

@伊兰微微

这种时刻太多了,不得不承认,我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生,之前从来没有读过这么深奥的书,我读这些书是有难度的。每次作业做不出来的时候,我就很想放弃,但是也逼着自己勉强完成。最想放弃的时候,是自己花了很多心思做了一份作业,然后看看群里大家做的作业,发现自己写的深度远远不够,那种自卑的时候特别想放弃。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问自己,自己来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学会读深奥的书。同时,为了让自己不放弃,我会每天写一点东西来反思自己,这种反思让我在痛苦中逐渐坚持了下来。

@汉娜

有,接送孩子,负责一日三餐,辅导作业,这个时候就特别想放弃,觉得好累,不停问自己,我干嘛读这个,有用吗?安排好,早上送完孩子马上把书拿出来,翻开把书看了再说,不给自己琢磨要不要读的时间,如果不这么做,很容易今天就过去了,因为早上只有2个小时时间,必须保证在这两个小时之内把作业完成,千万不能放在下午,因为下午时间更短而且注意力不如早上来的集中。

@NM

中间没有经历太强烈的想放弃读书的时刻,我会提前多读一点。我认为多做一点,不仅可以避免突发事情的耽误,为将来不知何时出现的突发状况预留空间,减少掉队的几率,而且从心理上也会感觉轻松一些,至少每一天我都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一大半任务了。

@蘑菇

当然有,要么能读多少读多少,然后用以前的一点知识存货来回答问题,先把作业写完;要么周末往前赶,或者两天读一单元,平时抽空就看书,来尽量保证作业。还有就是被重新进群的要求所支配的恐惧,让我告诫自己无论怎样都要留在群内。

@bananarlily

事情多心情不好就不想写作业了,跟群里小伙伴说不想写了,她说坚持一下,就先把第一个题写了,然后写着写着也就写完了。

@空空

有,部分内容看得有点费劲,不是很理解。觉得困难的时候,逼着自己先看完,慢慢就能看进去了。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就是死磕。

@小燕子

在这段时间的阅读过程中,我是动摇过的,有几次想要放弃阅读了。因为这刚开始的这段时间,院士思维和营销学的双重学习,再加上最近单位事情比较多,工作量不止增加了一倍,连续一个多月我都是在凌晨两三点睡觉,早上又强迫自己在6点起床看书,感觉自己有点扛不住了。但是我仔细想了一下之前心理学被踢出群补作业写申请的小伙伴的惨状,想到自己这么长时间都坚持了,再坚持一下下就好了,再抗一下吧,看看自己能抗多久。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能行。正如我们心理学中讲的,我们给自己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我们就会不自觉的向标签发展靠近。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终于还是坚持下来了。话说不逼一逼自己真的不行,逼急了才知道前进。

@最佳选友

在《院士思维》与“营销学”读书齐飞的日子初期,有过想放弃其中一样的时刻,但是是怎么扛过来的?就是死撑不放弃吧,还有就是每天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分工,在工作之余就把其中一样完成,回家再完成另外一样。每天带着这样的目标,一天一天的熬过去,当初以为自己会做不到日事日毕,没想到最后我可以不但兼顾两个读书活动,还能做到两个读书任务日事日毕。这是我做梦都没想到的,当初想着只要不被踢出群,间隔着去完成作业就好。没想到我的行动量这么大,居然把两个活动很好地完成。

@哑小猫

中间没有想放弃读书时刻,虽然书本上很多论点我看了之后还是一知半解,或者是有些内容现在我都只是拥有一个模糊的概像,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觉得无用,或者是放弃,因为坚持到了现在,早晨起来读书已经成为习惯了,现在工作效率也会相对提高,因为想着家里还有作业没写。

@笨呐呐

中间有过想放弃读书的念头。第一次想放弃的时候是还没有适应每天读书节奏的时候,觉得读这个没有意义,对职业没有帮助,不如读点专业书籍提升自己。但按照以往的经验,我知道一旦放弃了,有了空出来的时间,我很大概率也不会去读专业书籍,而是会把这些时间浪费掉,这只是一个让自己放弃得心安理得的借口。那既然这样,不如就坚持下去。第二次想放弃的时候是中间一段时间加班比较多,项目压力大,作业都是晚上回家很累的情况下做的,虽然这个阶段已经习惯每天看书做作业,但每当拖着疲惫的身躯很晚回到家,一想到还有作业的时候,负面情绪不自觉就来了。但没有办法,精力跟不上也只能硬扛,洗个澡喝点茶,心里告诉自己要把作业完成,不知不觉也就扛过来了。

相关阅读:

一个月读完两本营销书,我们有什么收获?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