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calers,微博@Scalers,游走在口译世界的IT从业者
你可以先不要快速用“干货”与否去评判,并马上下结论。一方面这会很快地暴露你的水平,另外一方面,也会让你忽略掉一些可能你没注意的细节。
网络上有一群小伙伴,每天都是嗷嗷待哺的样子,会用一个词来评判所有的信息。这个词就是,“干货”。
“这个是干货,我要赶紧看……”,然后一脸渴望的样子。
“这个没有干货,……”一脸吃到了坏的甘蔗的表情,赶紧吐开。
这种行为模式很有问题,因为我们在用一个简化的标签,判断一个复杂的事情。
首先,干货的标准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会思考这个标准问题。于是媒体会利用大众的“标签化”思考,劫持你的注意力。于是先告诉你,这是干货哦,这个人很牛哦,这是大神哦,你先跪好。这是千百年来屡试不爽的套路。
其次,假使真的有一个标准的存在,那也必然是无法统一的。于是干货的存在于否,完成取决于认知者的水平。对于一个领域的初学者,告诉具体步骤往往是干货,1234看下来,特别有安全感,于是你往往大喊一声,“干啊!”;但是对于行动经验多一些的人而言,讲一下思路、价值以及心法,其实更有意义,而这些你拿去给一个初学者看,很容易当成鸡汤而扔掉。
在政府工作报告训练营上,我会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的逻辑结构。有许多小伙伴听了说,原来我就以为这些全是假大空,没想到真是学问深。其实很显然,你想想是一个政府更牛,还是你更牛。当然为了让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也用了“标签化”思考的方式。
所以,我觉得你可以先不要快速用“干货”与否去评判,并马上下结论。一方面这会很快地暴露你的水平,另外一方面,也会让你忽略掉一些可能你没注意的细节。对写文章的人我也建议少以“干货”之名搞噱头,就当是为自己的成长积德了。
最后,我们很容易把一些看得特别爽的内容当成干货。但是这只是在情绪上你爽到了而已,而这种东西非常容易做成技巧或者秘诀的形式,让你感觉可以快速上手。这些干货其实是你成长路上的毒蘑菇了。如果你非要说,“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那我也没办法了。
除去以上这些,其实干货有点像化肥,适当适量刚刚好,失控就会很麻烦。天天要看干货,就像天天给你施化肥,你就不怕被烧死咩!
对于干货,还有另一个视角,是以行动量说的。参见文章《Scalers:接住干货的前提是,脑子里不能有水》。
ScalersTalk成长持续论
★★★★★
ScalersTalk成长会是由Scalers发起的社群生态体系,专注1000天以上的“N阶持续行动理论体系与能力构建”,以“从英语初阶到同声传译全栈解决方案”为特色,以“持续输入输出训练实践拓宽认知边界”为导向。
微信公众号 l ScalersTalk成长持续论
新 浪 微 博 l @Scalers
网 站 l ScalersTalk.com
开 放 社 群 l 100小时训练群C456036104
★★★★★
2017年成长会申请说明
《用扎实稳定的持续行动,为2017写下新的篇章——ScalersTalk成长会2017年会员资格申请说明(2017.1)》(请点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