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虽好,就是容易忘 — ScalersTalk成长会 – 持续行动,刻意学习 – ScalersTalk Wonderland

听书虽好,就是容易忘

成长分享 scalerstalk 浏览 0条评论

ScalersTalk 成长会 2020 年开放报名,参见持续行动,刻意学习——S成长会2020报名须知

最近得到出了个成绩单,我看朋友圈里好多人在晒自己一年学习的几千小时,排名前多少,于是手欠也去看了一下。不看不知道,一看才发现,我几乎交了白卷,一年打开这个APP的时间只有30分钟。看来,我不是一位合格的终身学习者。

得到上有很多好东西,我也希望在上面多花一些时间。但是我现在听的时候,会遇到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我在听的时候,脑子里在不停的反应是,这是真的么?出处在哪?有没有诓我?

第二个问题就是,一本书很快就听完了,然后不到半个月,我就忘记了。听书一时爽,一直听一直忘。

第三个问题是,有一些文字能看出来作者在努力营造茅塞顿开的效果,但是我却比较抵触这种感觉。

第四个问题是,虽然说知识就在得到,但是我总感觉在上面学习不够踏实。

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让我选择了还是自己老老实实读书,于是这三年虽然在得到上也买过专栏,但是其实用的并不多。

知识服务商出售的知识,其表达习惯一般是先引入场景,然后提出问题,之后讲一个新概念,最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种体裁非常适合听书,可以在听众不费脑的情况下,把信息传递出去。但是我就特别怕这种学习的情绪波动,就像看走近科学。

我觉得一本好书是把你当成大人,把事情说清楚,只要在智力上照顾你就行,并不需要在情绪上有过多照顾。

我以前也经常听书,但是听书经常会忘记。当然有人说你可以研读音频稿,但是既然如此那不如读原著了。所以我最后还是选择自己认真看。当然自己看要比听书慢不少,但是自己看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更方便深度加工。

从学习效果来看,我们处理信息时,加工的深度越大,留存的效果越好。所以我一般会选择对信息做深度加工,而付出的代价就是,烧脑,且没法一天读一本。但是转念一想,其实也没必要一天看一本。如果我找到了经典的书,找到了大部头,我就多花点时间看,也是值得的。这样一来,我就不需要慌了。

如果你读过《社会心理学》,你会发现里面一章就可以抵得上好几本商业畅销书的知识密度。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我发现很多书的解读,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有时候我也会找一些我读过的书的解读,但是我发现,这些解读为了照顾不读书的人,会把书里真正有价值但是却有一些理解门槛的内容舍弃。这样就很可惜,也就是说,我们看别人的解读,反而形成了错误的印象。这就像一本大师写的原著,找了一位高中生解读。我们用高中生的视角窄化大师的认知水平,然后我们还很有启发的样子。

但是听书也不是完全没有用。如果一个人每天忙到起飞,那他在开车时、闲暇时,听听书的解读,也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情。而且这也符合普遍市场大众的需要,这也是音频知识市场很多人在拼抢的原因。所以我没有说听书不好,只是不同阶段的人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作为主要学习形式。

但是如果我们要在听书基础上继续升级,那就要增加手段,得自己去看看来。否则我们会比较容易困在这样一个阶段:

感觉自己听了很多,什么都知道,但是真正要输出、要实践的时候,大脑却一片空白。

这就是被动输入太多了,主动的输入太少了的原因。而也正因为是这个原因,现在的知识付费都会面对一个问题,就是钱越来越不好赚,课程价格越卖越便宜,商业估值做不上去。

根本原因在于,知识服务说要帮大家节省学习时间,于是省到最后,用户把使用这款产品的时间也省了。而真正让人改变的事情,其实是要用户花时间的。所以好的产品,尤其是知识类产品,其实应该解决的是,让大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为自己的成长做事情。

只有用户真正改变了,而且是变得更好,才会持续稳定地给企业带来回报。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