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lers:国家总是别人的好,媳妇就是邻家的甜 — ScalersTalk成长会 – 持续行动,刻意学习 – ScalersTalk Wonderland

Scalers:国家总是别人的好,媳妇就是邻家的甜

生活随笔 scalerstalk 浏览 0条评论

  1 
 

最近我在斯洛文尼亚待了一周。这个国家可能大部分人没有怎么听过: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是很有钱,属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对比一组数据你就知道了

(1) 斯洛文尼亚人口206万,人均GDP2万美元(13万元),面积2万平方公里;

(2) 北京市人口2100万,人均GDP11万元,面积1.6万平方公里。

(3) 中国人口14亿,人均GDP5.4万元,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注意我是拿一个国家和我们的首都对比,如果要和中国国家对比,那更就不好比了,参见(3)。

你大概可以感受到,斯洛文尼亚国家面积比北京略大,人口比北京少一个量级,但是GDP却比北京高一点。

这些是抽象的感受,如果要说直观感受就是,空气好,植物多,生活惬意,人不多,物价便宜。

▲ 酒店附近的公园

白天你能看到有许多人坐在草地上看书聊天,到了晚上,你会看到酒吧里有很多人。我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开会,一般到晚上9点后结束,为了照顾好自己的胃,就要穿过市中心去一家中国菜馆吃饭,饭后已经10点多,在河边的酒吧里仍然满座,热闹得像北京后海,但是没有钢管舞。

卢布尔雅那街头可以看到许多俊男美女,按照中国人普遍的审美标准,都是长得非常好看,至少我没少看……中国菜馆的老板说,斯国的民族人种集中度高,没有和其他民族大规模的交融,所以基因保存的比周围其他国家好。

在这里的一周接触到的人中,普遍比较热情,见到你会和你打招呼。你能感受到一种能量所在,对方很认真地在和你交流,从眼神里能看到热情缩放,挺独特的体验。

有个小插曲。我在离开的时候打算去买点当地的蜂蜜,超市的店员好像不懂英文,这时候一个来买菜的帅哥主动问我要什么,然后在货架上帮我找到了。然后还给我介绍,甚至帮我查了一下,附近有一个专门店,介绍我过去。这种体验上次是在日本京都坐公交车的时候,有一位英语很流利的大爷也是热情地向我介绍京都的传统和景观。

在这里的一周时间,除了在吃的方面不习惯,其他还挺好的。这个国家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即使是在首都,也看不出一种皇权式的威严。相反,街道上的建筑与风景,反而沉淀着历史影响的痕迹,有苏联时期的建筑,也有巴洛克式的造型。

在这里的一周,我尽量去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了解过去几百年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发生了什么。我不想只是做个观光着,看一圈然后就走了。但是综合下来,我觉得这个国家其实是在过着“闷声发大财”的日子,有钱、有闲、空气环境好、节奏舒适。

▲ 卢布尔雅那大学附近广场的演出

如果不是来到这里,远在东方中国的我,全然是不会注意到在亚欧大陆的另外一侧,有一个百万量级人口的国家,过着如此惬意的生活。

你说我羡慕么?我可能会羡慕。但是你说让我留在这里,我就不会答应了。其实这次出来,看到这里这么好,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什么时候我们的国家也能建设得这样好就可以了,我们也应该努力把自己的国家搞得这么好。

这个是我的自然感受,并不是为了拿出来故作姿态。其实出国的感受就是,其他的国家好,终究还是其他的国家,而我不会斯洛文尼亚语,感觉始终是一个外人。即使把语言的阻碍跨跃了,胃的沟壑还是很难填充。这次出来在会场结识了几位中国朋友,在吃了几天西餐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在中餐馆点了宫保鸡丁、青椒肉丝、酸辣土豆丝……

身体还是很诚实的。这说的不是吃那么一个层面的问题,而是时间的沉淀在我们身上烙下的印记,如果你想抹去,也会需要差不多同等长的时间擦除,才能逐渐见效。

但是我注意到一个自己身上的变化,以前出国看到其他国家好,我就会想,要是我以后能在这里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但是现在出去,却想着,我们也可以努力把自己建设好。会羡慕,但是不会想代入,知道别人家的好,但是知道那是别人家的,不会是自己的。

我不知道是我自己长大了,还是祖国强大了。

▲ 卢布尔雅那城堡最高点俯瞰城市一角

 2 

 

最近有个学生在马里兰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言,视频传播到网站上后火了。网络上有许多讨伐,有的角度其实也很偏激,有一种“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会骂人”的感觉。但是有一个论点的切入,我认为还是比较得体的,这个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在生活中也常用。

主角说的国内的空气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在客观上存在,但是在表达上,却做出了过度的呈现,俗话说就是作了个大死:有的人说跪舔的姿势太难看,有的人说这是别有用心。现在无法真实还原发生的事情动机,但从这个事情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你可以捧一件事情,你也可以踩一件事情,但是你最好不要两个同时做,并且更不要做的时候,把姿势做得太不好看。如果姿势不优雅,让其他人产生不良的第一反应,恶心其他人的结果就是,其他人倒过来恶心你。

这个道理其实老祖宗也教导过我们:好聚好散。就像很多职场人士的跳槽,有的人可以把事情做得很漂亮,原单位高兴,新单位也高兴;有的却把事情做得绝,原来的单位所有的人得罪一遍,然后再去新单位。但是世界很小的,尤其是你要在一个行业,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如果你发泄得太爽,会有反噬的效果。哪一天你发现自己怎么努力也没有进阶空间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以前欠下债了。

所以,回看这个演讲,我们如果不去纠缠里面的动机分析,引发广泛讨论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演讲触发到了大量国内读者的情绪点。再加之空气等长期的热点话题,又是毕业典礼的场景,引起传播其实是引起广大网民“教你做人”的欲望。

不过,这件事情在一周左右就会被人遗忘,汹涌的注意力潮流很快会被应接不暇的新热点所覆盖。

  3 

借这个事情说一下一种广泛存在的认知偏见:

当我们处在某个环境中感到不好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习惯性倾向,认为外界的某个环境更好。

(1)工作上不开心,我们更多的第一反应是,换一个工作总会更好吧

(2)游戏没打好,于是想着重新打,重置游戏

(3)活到三十岁的时候,感觉人生一片灰暗,于是一直想要重新开始,每十年轮一次

(4)男/女朋友某个地方让自己不开心,就会觉得别人家的更好

(5)似乎深刻了解自己国家的弊病,感觉外国什么都是最先进的

(6)据说有阿里和腾讯的员工,都不买自家公司的股票,而买隔壁家的,因为感觉自家公司要完蛋了(本条为业内趣闻,真实与否需要验证)

(7)长辈打压万能句: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你看看你这个样子

……

我们大概太了解自己所在的环境了,所以我们倾向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在“换一个”或者“下一个”。我们只是想洗牌重新打过,却很少想怎么把一手烂牌打好。

这个现象老祖宗也说过,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套用到现代的话就是,国家总是别人的好,媳妇就是邻家的甜,老王永远是隔壁的猛。

的确,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身上的问题,而且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哪些是可以改变,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在认清事实的基础上,让自己的第一反应贴近本来的规律,我们成长才能借到规律的大势。

就这个问题,我有一篇关于主旋律的文章《Scalers:抓住成长进步的主旋律》。我们要相信,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主旋律在自己手里,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地相信,我们的行为,也会影响整个大环境包括国家的前途命运。

我说的“尽可能”,不是没有信心,而是在这个“反对”就代表“独立思考”的年代,真正的思考,独立的推论,勇敢的结论,真的就像新鲜的空气一样,需要我们有扯下五张面罩的勇气,才能触碰到真实的心。但是这个过程,并没有那么的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