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lers:800天持续行动和我的社群 — ScalersTalk成长会 – 持续行动,刻意学习 – ScalersTalk Wonderland

Scalers:800天持续行动和我的社群

成长分享 scalerstalk 浏览 0条评论

22.jpg

Scalers点评:2016年3月18日,我被邀请在秋叶老师的四个社群做了一场关于社群的分享。今天把文字稿刊登出来,与大家分享。文字比较长,有8000字,但是我相信内容很有价值。

大家好,今天我的分享题目是《Scalers:800天持续行动和我的社群》。主要分享一下我做社群的初衷,在做的事情,遇到的一些坑以及我对社群发展的一些看法。

1.基本情况介绍

我叫Scalers,自诩为“游走在口译世界的IT从业者”,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现在做的也是和技术管理有关的工作。我从2014年初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每天持续写作,到2016年3月,已经800天,累计字数差不多80万字。2015年初有句“习大大:年轻人不要老熬夜”的网络流行语比较火爆,来源于我当时的文章《习近平总书记谈时间管理:年轻人不要老熬夜,做到12点就去睡大觉》(参见http://t.cn/RZKNBvn) 这篇文章有几十万阅读,被人民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这个案例现在还在一些媒体和政务类的文章中出现。例如http://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9923

我现在有一个微博@Scalers,2万多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ScalersTalk,3.6万关注。在其他平台也有一些偶尔活跃的同名账号。还有一个网站http://www.scalerstalk.com/

我现在有一些社群,主社群是ScalersTalk成长会,下面有将近30多个子社群,形成社群矩阵。主要分成三大方向,计算机语言类,自然语言类和综合成长类。这些社群的总人数累计将近7000人,其中付费用户900人。如果看付费用户,年龄跨越00后到70后,地区分布在十多个国家,行业四十多个以上。我们社群通知活动要注明是北京时间,否则像在北美、非洲、欧洲的朋友容易搞混。详情参见做能说会写的持续行动者:ScalersTalk成长会2016年会员计划介绍(2016.2更新)(参见scalerstalk.com/vip2016)

我们的社群成立以来已经开始输出一些产物,比如2015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中英双语批注(参见http://t.cn/RGnGBg8)、习近平主席在重要国际会议讲话的中英文中法文对照批注(参见http://t.cn/RGdjI3a和http://t.cn/RGdjJbs)。还有我们的口译交传小组(参见http://t.cn/RGxVwDa),已经开始输出口译服务,比如我们的小组成员给凯文·凯利和吴伯凡老师做过同传(参见http://t.cn/RUlrVEx)。

2.做社群的来龙去脉

我最开始是没有社群的,就是有个公众号每天推送一篇文章。由于我的微信公众号名字比较难记,ScalersTalk,所以最初的订阅者多是通过文章转发带来的。当时我也想找一些大V推荐,然后Warfalcon老师还和我说,如果我坚持5个月保证文章质量就专门推荐一次,然后到6月份的时候,我兑现了诺言,Warfalcon老师也兑现了承诺。

最开始我不做社群的原因是,我觉得用即时通讯工具比较干扰,因为需要不停地响应,特别容易在这种应激式的分心中,渐渐地浪费了时间。即使到现在有这么多社群,我也尽量控制在聊天工具上的时间,因为在客观上的确很消耗时间。

到2014年5月的时候,我想还是做一个新的尝试,于是建立了第一个群,口译100小时训练群,也就是现在的A群。那个时候我正在做口译100小时训练,也就是持续累积100个小时的口译训练时间,于是想号召一群人共同做这个事情。这个群一直缓慢发展,到10月份才接近1000人。期间2014年9月,我有一篇文章叫《那一年,我去了清华园,你去了阿里巴巴》(http://t.cn/RyPCbNy)比较火爆,所以社群人数有较快的增长。现在已经有B群和C群了,都是2000人群,而且经常满员我不得不清人。

成长会是我在2014年10月29日成立并招募会员的。当时最朴素的一个想法是,我持续写了差不多300天,再回顾这几年求学的经历,对成长有一些体会感悟可以做一些分享,可以做成一个系列的主题,每个月讲一次。那个时候脑海里大概有一些“成长”、“学习系统”和“行动系统”的轮廓般的认知,我觉得这些思考会有价值,所以我决定做成了收费的模式。

在开始做成长会的时候,微信关注人数突破1万人不久,推送了招募的文章后,社群最开始报名的有将近100人,到2015年初的时候,成长会是将近200人。成长会在2015年全年发展下来,到年终将近500人。到2016年,成长会2015解散,建立16年社群,目前已经900人。

3.付费模式

成长会采用会员资格付费模式,目前的价格是1000元,时间是以自然年方式累计。比如2016年的会员资格就是从当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也就是这一年不管什么时候来,都是这个价格。当然由于现在人数较多,我在考虑是否要采取一些措施对规模进行调控。

这个措施逼走了一部分拖延党。比如2015年7月就有朋友找我,问了一些关于会员的问题,以及这个时候是不是值得加入,然后还问能不能给予折扣。对于折扣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我的观点是,当你想到一件事然后开始做,那就是不晚的。

也许成长会的会员资格已经过了一半,但是对于你个人的成长却是刚刚开始,没有来不及等下一波的说法。而且有的人只是因为犹豫、观望、拖延才推迟了时间,而这些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就上文提到的那个朋友,虽然我已经不记得他的ID是什么了,但是当时看聊天记录却发现,对方在2015年1月1日成长会启动的时候,也问了一样的问题,然后过了半年,又来问一遍。我觉得如果你对一个事情心动,但是又纠结半年,对自己的时间是很残忍的,因为没有进步。

这个机制可能看上去不友好,但是却从一方面把那些犹豫、迟疑、等待我说服付费的人挡在了社群外面。也就是,如果你自己没有准备好,那你尽情地去准备吧,我不负责处理你的纠结和犹豫,你想明白了,再来。

所以2015成长会一直到11月仍然有人付费加入,尽管那个时候我的成长会2016项目已经启动报名了。

那么付费后与不付费有什么区别?

首先要说明,目前我所有的社群,只有口译100小时C群是开放的,其他社群均有门槛。比如你要在C群经历一段时间练习升级达到一个量级才能升级到B群,同理,才能从B到A群。其他一些小组也要完成不同工作量的任务,而且要通过审核后才能进入,比如我们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都是不面向零基础的。我的社群不会去拉人,我现在做的工作经常是在清人,以腾出位置。

那成长会的付费可以给付费成员带来什么?

最核心的就是每月一次的成长课。相当于我准备了24小时的课程分月在成长会讲授。这是最核心的交付了,相当于付费买了我这一年的知识产权服务。然后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是一些配套的社群设计,就比如“从英语初阶到同声传译”框架(下文有介绍),以及其他的一些社群内的活动和交流方式。

我的分享课程内容是和成长会的活动相关的,大家在社群小组内做练习,通过我的课程在理念、纲领、思路层面的指导,可以对成长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以及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有更深刻的体会。也就是,光听我的分享课会有启发,但是如果你在小组里面有实战,会有更大的启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成长会的会员资格,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的通票,你可以通过成长会进入各个小组,开始行动,进入正循环反馈。

那么既然也有免费开放的小组,有什么区别呢?

单纯从一个小组内部来看,和付费好像没有区别,但是我会通过成长会给成员一些不同的视角,这样在行动中,会有更好的力度与把控。免费和付费可能在局部上有相似性,但是会由于全局性的差异而不同,经过一年的时间,终究会有大不同。比如,在A/B/C群我们目前正在做英语新概念朗读的训练,但是在成长会内部也有专门的新概念朗读小组,那区别就在开放的A/B/C可能只做1、2、3步,但是我会要求内部小组在此基础上,做到4、5、6甚至7、8步。然而,让成员看到理解到4步以后的内容,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所以为也是为什么我要以年为单位来做社群的运营。但是一旦成员能理解到更高的层次,那就是走上自我驱动的正循环了。

不过说到最核心的,我觉得还是在于,如果一个事情能花钱而且可以节省下时间,那这就是值得去花这个钱。而我的产出就能让成员感知到,这笔钱省下了许多时间。用钱换时间,随着我们不断地成长,这个理念会越来越有价值,因为我们的时间会越来越值钱。所以有些朋友在为这个费用纠结半年的时候,那可以说你的时间真的不值钱,再推论就是,可能你本身就没有价值,因为连自己的时间都不珍惜。

其他还有一个成长会内部专属的就是线下活动。2015年我在9个城市开展了线下活动,和成长会成员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北至北京、中到武汉上海苏州、南至广州深圳香港珠海厦门……而且由于所有成员在一个社群里,大家也在开始相互交流,比如国内各个城市、欧洲地区、北美地区的成员也开始自行准备见面活动。

4.介绍一下“从英语初阶到同声传译”框架

2015这一年的时间,除了基本节奏的每月一次课程,主要在做的就是“从英语初阶到同声传译”框架的建立。因为成长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我先从英语开始落地,于是以“从英语初阶到同声传译”为导向,在不同的阶段设立了不同的社群。比如最初级的朗读、零阶段的听力,到进阶的狂练听力小组、笔译、交传、视译小组……如下图所示。社群成员的进阶未必是完成按照箭头的方向,但是大体上这些小组所对应的技能,都是必须的。


我用了一年的时间,基本上把这些点连接上了,当然英语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一般一年能在社群内进步一阶,已经是很不错的。但是成长会的特点是,各个阶段的人都有,在不同的社群里练习进步,因为核心的还是成长。

我的专业是计算机方向,2015年也尝试了IT方向的小组。我们做了一个Python小组,一个机器学习小组。前者主要是用于学习Python编程语言,后者就是机器学习技术的研习了。今年我们又新增了算法和Java小组。

不过由于我的最初文章是英语和口译驱动的,所以关注者中,文科语言类学生较多,于是IT类小组的数量和规模目前比自然语言类少。但是今年我的方向是在技术方向把工作做的更饱满一些,这样一体两翼会更平衡,至少性别上会平衡一些……

然后还有综合类的社群主要是关于写作、演讲以及主题交流的小组,限于篇幅就按下不表。

这些小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必须要持续做事情的。比如英语类的每天都需要做英语的练习,计算机的每天也会有计算机的练习。因为两个方向都是实践性很强的,所以有没有活拿出来就知道。我会在我的微信上推送各个小组的一些学习笔记,通过笔记来追踪小组的进展情况。

2015年年末做了一次征文,让成长会成员讲述这一年的成长故事。最后有十多篇入选文章,每一篇都是力透纸背地讲述了自己这一年的巨大变化,参见[734]“我和Scalers的2015”征文汇总和活动小记 http://t.cn/R4KZAuT。在成长会有许多的闪亮故事,这里面能看到一些。

因为我会有核心课讲求职面试和简历,比如有的成员拿到了工资翻倍的工作;有的在一年内岗位连升三级,而且向我反馈是因为受到我的启发;有的保研同时拿到了清华和北大的录取;有的论文被国际顶级学术会议收录……我会经常收到各种反馈,这些也会给我一些力量,让我很开心,可以和社群成员共同成长。

我觉得只要投入参与成长会的人,都能够从中收获到一些东西。所以我除了偶尔光明正大的显摆一下我们成员的成绩和反馈,其他大部分业余时间还是在写文章,准备每月的课程,引导社群的活动的。我没有刻意地去找互推互粉,因为有时候我是比较嫌麻烦的人。我觉得不用刻意地去论述有我的社群多么好,其实成长会的持续壮大发展,就昭示着这个社群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从我们出的活来看,这是一群很棒的小伙伴。

5.成长会的社群特点

我归纳了二十四个字。持续行动,行胜于言;反向筛选,质高于量;价值输出,核心驱动。

(1)持续行动,行胜于言

我提出了“N阶持续行动者”的概念(参见http://t.cn/RGdtKVT),就是以10的N次方为天数,考量我们持续做一件事情的天数。在成长会,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如果你不做事,你的很多发言没有价值,因为空想的成分太多;而且很多问题或者纠结,根本就来自于行动量少。而且我在成长会设计的许多机制和细节,可以让没有做事的人很快的暴露出来。就是如果有一些事情你没有做,你会缺少一些经验,于是只要张嘴就暴露了。

所以整体下来,各个小组都有很长的持续行动的战绩。如果要以100天行动来看,基本上成立三个月以上的小组都达到了100天,这在所有小组中占九成以上。没有到100天的也是成立不到100天。

所以我现在在做一个项目是“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这是三阶持续行动者。(参见《成长核武器: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http://t.cn/RGdcU07)

(2)反向筛选,质高于量

客观上说,我的关注和订阅数都不是很高。同时,从文章上,我的文章风格多是长文、重分析逻辑、少举例讲故事。从传播角度来看,都是反传播的;从阅读便捷性看,都是看了一定会烧脑的。所以除了那两篇几十万阅读的火爆文章,剩下的多数是理念的剖析、命题推理、逻辑的演进和结论推广,单篇文章在1500-3000字不等。

在传播上我们不占优势,但是我却发现吸引到的小伙伴却异常靠谱而且会很多巧合。比如我们的德语小组的组长在德国留学,法语小组的组长在法国留学,日语小组的组长来自大外(日语是王牌专业),葡萄牙语小组组长来自澳大(葡萄牙语是王牌专业),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小组组长来自上外,交传小组组长来自外交学院……这些小组里面的成员,又是各个背景的语言达人,还有通晓四门语言的人……而且从高中生、大学生、到研究生、博士、博士后,各种学历都有,高校也是遍布国内顶尖学校和海外知名高校。

我觉得回溯上去,原因在于一种反向筛选。从我的文章的风格,社群的要求以及可能我本人的因素,持续行动下来,形成了自然的筛选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排除掉伸手党,排除掉阅读障碍,因为可能他们连进入我社群的方式都找不到,或者连文章都看不完。我会在这一路上处处设卡,如果是粗心大意,基本上进不了门。所以社群氛围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我还是相信,先把质抓好,规模化以后才有量的事情。

(3)价值输出,核心驱动

做社群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事情,比如有人会仿制,或者来拉人。但我观察了好久,这些行为最后并没有闹出太大的动静。然后我在想,根本的原因在哪里?我的结论是,我每日持续的价值输出,就是整个体系成长的源。就是我个人的成长就是社群成长的源,而社群的成长会带动社群成员的成长,社群成员的成长会反哺社群的成长。这是一个正循环。

需要吐槽一点的是,我的社群并没有口译培训的相关业务,而且我是个IT出身的人,但是经常有做口译培训的人把我当成竞争对手,从我们社群的产出中搬运东西私藏。

比如,我们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英双语的批注(网址参见http://t.cn/RGnGBg8),是第二年做了。去年的报告出来后,有的群就拿来做材料,然后在我的社群里招揽人组织打卡学习。从文案方面,我是在15年初开始用“虐口译”,然后15年就会看到有做培训的开始用“虐口译”做宣传卖课;在14年用“复盘”一词在英语学习中,在15年全年贯穿整体社群运行,今年就会看到有社群也开始说“我们一起来复盘”;持续行动也是我在15年文章中提出的,最近也看到有人开始用这个说法……我知道这些情况不是因为自己爱管闲事,还是经常有人截图发给我,说看谁谁又抄你了……

我还和其中一些人有过程沟通,对方的观点是自己虽然在办培训班,但是能力不够,所以在文案方面只能抄一点算一点,没办法。这倒是挺自洽的理由,不过我决定就不再管这些事情,继续走自己的路子。

说的直白一些,我每天都写,才写出了我的社群。所以我也不怕抄袭者,除非抄袭者每天也能写,然而每天能写的人不需要抄袭,假使真的写了,然而我已经写了800天了。

回顾头来看,整体上持续行动专注自己还是收益最大的,我的公众号是去年第一批拿到腾讯原创声明功能全套组件的个人号,而且那时候订阅不到2万人;今年我的微博也拿到了新浪自媒体的签约,而且也得到站方的一些资源扶持,虽然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自媒体。

6.一些坑

社群运营的坑主要来自于持续行动的坑,这些坑其实是成长的坑,也是每个人都会开的坑。

最大的一个坑就是一时兴起给自己乱开坑,乱下决心,乱排根本做不完的待办。在2015年,有许多成员一时兴起拉了一些小组,但是最后发现战线太长无法收拾残局。于是我大概花了三个多月把这些烂尾的小组一个一个收拾好重组重启。今年这方面有许多好转,而且由于规则设立清晰,每个人在给自己开任务的时候,也更加稳妥谨慎。

第二个坑是团队的羊群效应。就是如果一窝蜂地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变得狂热从而失去理性,这种缺乏规则感的事情,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开烂坑,比如去哄抢一个东西。在成长会里,言行不一是最大的忌讳,是最打脸的事情。

举个例子。我们有个播客小组,就是自己录节目然后发布的。2015年1月有位成员朗读了我一篇文章,配上音乐,发在荔枝上。文章读的很好大家很喜欢,于是有人说,我们做一个播客兴趣小组吧,可以录一些喜欢的节目。于是大家很开心,第一个朗读作品的同学马上建小组拉人,一下子凑齐十几号人的规模。但是好景不长,过程了一周社群就没有人活动了,各种理由,要么是忙,要么是不会做只是有兴趣。但是于是这位同学找到我帮忙,而这个坑又开了,就成了烂坑。

于是我大概花了一周的时间重新筹备规划,清空小组,建立规则,把这个事情再次启动起来。过了一年,现在播客小组已经有近20人,都是水平出色的播音员,每周会录制一期以我的文章为蓝本的节目,现在已经40多期。而且由于节目内容出众,已经入驻了喜马拉雅、荔枝以及Apple Podcast平台,你可以搜索ScalersCast,关注我们的节目。相关链接参见http://ScalersCast.com/。

7.未来发展

成长会如其名,核心是面向成长,拥抱成长的。所以我们的社群也是要成长的。在我的理解中,社群不是营销的工具,而是成长的战略力量。同时,我也曾经在文章里写过,当有行动力的时候,未来就靠想象力。

成长会的本质上是以持续行动为基础,以成长系统为体的连接平台,所以我做的事情是连接人和人,共同做事情,而且是经过反向筛选、质高于量的人。做好了人的工作,做好了成长的工作,再做好持续行动的工作,我们就可以靠想象力来铺路了。持续成长的公司会在资本市场上有高估值,而一个持续成长的社群未来的样子,我觉得其实是靠做出来的,生长出来的。因为任何规划,一旦出了口,就已然跟不上步伐了,从而过时了。成长会的成长会很快,很踏实,未来的发展最重要一点就是不要去限制她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干扰,成长者在成长中必然会面对这些挑战。最核心的是做出事情,出好活,拿出结果,其他的不言自明。

当然回到现状,除了社群的正常运营,我们最近正在和小组组长开发一些口译的课程。对我终于要做口译课程了!我会用我在IT领域的视角,渗入到传统的口译教学思路中,产出一套风味不同的面向基础大众英语学习的课程,看一下市场的反馈。这算是当前主要的重点工作了。

8.我收获的价值

(1)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我在各地线下活动中经常说一句话,持续行动定义新的自己。我们想改变,改变唯一的方式就是持续行动,只有在行动中,你才能暴露自己各个方面,逼视之,审视之,改进之。坐而论道,不如真扎实干。

800天前我觉得我只是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做着一份也许外人看来还不错的工作。我会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感到对未来的恐惧,我害怕时间的流逝,担心青春不再。

而持续地写作是改变这一切的开始,我认为我的社群只是一个持续行动的结果,这不是我奔向的目的,因为我是心向成长的,是用自己的行动去浇筑自己的成长的。

现在我仍然是一个上班族,但是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节奏,更多的色彩。我不再担心和害怕,不再纠结和彷徨,因为我知道我的行动可以将其打破。

(2)未来的可能性

我觉得未来最美好的地方在于未来的可能性,而且这个可能性可以通过我们的参与影响并且改变,这是最激动人心的地方。

尽管有诸多的困难挑战,尽管有诸多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但是我们在这个青春年华,通过持续行动结识的这一批人会是我们未来的最大财富。这个意义超越任何财务意义上的数字。因为如果能团结一批具有持续行动精神,理智又心智成熟,知识背景丰富体验多维的群体,利用好互联网给予我们的红利,我对未来还是很乐观积极的。

而这只是我在持续行动路上的第800天,按“N阶持续行动者”的理论,才不到三阶,所以我坚信在持续行动的路上走下去,我们的确可以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来。就在这800天的时点,用这句话,为未来回望时,作一个标记。

ScalersTalk ID:scalerstalk

本文原文http://www.scalerstalk.com/808-scalersclub-sharing,首发ScalersTalk

本微信公众号作者Scalers,游走在口译世界的IT从业者。微信公众号ScalersTalk,网站ScalersTalk.com,口译100小时训练计划群C 456036104

成长会是由Scalers发起的面向成长、实践行动,且凝聚了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从业者的社群。有意入会者请和Scalers直接联系,我和其他会员会和你直接交流关于成长行动等各方面的经验教训。2016年成长会持续招募中,参见做能说会写的持续行动者:ScalersTalk成长会2016年会员计划介绍(2016.2更新)

Scalers:怎样快速找到ScalersTalk的历史文章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