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付费社群也有六年时间了,然后发现行业里居然有人研究我的社群。
有的人在一番研究后说,我的社群不可复制,太独特了。
也有的人一顿研究后,选择了借鉴我的社群模式,自己也搞了一个,然后还把我的招募文案抄过去了。
不过我注意到,无论哪种结论,研究我社群的人,好像也没进过我的社群。
如果我拿出第一次卖书的精神,来推广我的社群,而且又控制1000人的规模的话,那我的社群价格很快就会翻倍。
假如价格不提升,那人数就会暴增,而我又顾不上那么多人,白天我还要忙工作的事情。
一年开张一次,然后马上就满1000人涨价,然后就是一副爱来不爱的样子,这样挺好。
不能接受我这种风格的人,要么就会离开,要么就会因为认知失调而瞧不起我。
所以对于一些不能理解的人,也没有必要去质疑这样能不能“长久”。
在于我们采用了一种开放的、反脆弱的方式,把个人成长的真实面貌,呈现出来了。
一个人怎么练习肌肉?给予一定的负重练习,撕裂原有的肌纤维,然后就能长出新的肌纤维。
有一种“毒物效应”的生物学现象。人如果接触到了一些低剂量的毒物,会形成免疫,这些免疫会让人具备适应更强的毒物的能力。
也就是说,在个人成长上,适当的困难、逆境与压力,会激发个人成长。
在我的社群里,我会主动给大家制造一些困难、逆境或者压力。
万一他们跑了怎么办?不续费了怎么办?翻脸了怎么办?不配合怎么办?
魔镜说,“当然是你了我亲爱的。你是我的眼中最会学习的人。”
对于大部分公众号而言,你必须坚持讲故事,结金句,调动情绪,读者看了产生生理反应,才能有阅读量。
所以生怕文章写了人看不懂,是绝大多数公众号要考虑的。
经过几年的发展,你会发现,知名公众号的文章,都基本上一种调性。
一方面,你看到标题就会有点开的冲动,毕竟标题击中了你的情绪。
另一方面,你的认知和理性告诉你,不要点,这些狗文章里面除了焦虑和广告没什么好东西。
所以这些文章每次都通过这种拧巴的方式来激发你的神经,但凡你在变得更聪明,离开拧巴的东西,是迟早的事情。
我的文章是敢于直接在读者的脑力上动刀子的,担心你看不懂?不存在的。
其实不是,我只是运气好,一直没赶上什么大风口,外加也的确有那么一点积累。
而且我又特别能持续行动,又能刻意学习,而且在一直进步。
这样持续时间一长,哪怕文章不好懂,也团结出了群众。
我可以象征性地表示焦虑一下,这样显得我紧跟潮流的样子。
但是其实我知道,沉迷于短视频的,有一说一,根本就不会是可能对我们社群产生兴趣的群体。
我们的人来到社群以后,沉迷社群作业活动,根本无暇花多少时间刷短视频。
不仅短视频我们社群能给你戒了,连失眠都能给你戒了。
抖音大V卷毛佟老师去年来我们京津冀小组做线下新书分享,开场互动问大家平时刷抖音么,台下集体摇头说不刷。卷毛佟愣了,问那你们平时做什么。答:写作业。
一方面来自于我布置的作业,由我精心设计的;一方面来自于其他小组组长布置的,由我要求加码;还有一方面是点燃自我以后,自己给自己找的事情。
所以在我们社群,其实没什么刻意社交的,大家都在各自忙着写作业。
我也不会组织大家刻意社交,你翻翻那个人的作业情况,就知道这人怎么样了。连开场白都可以省掉,一句废话都不用多说。
然后还有人通过这样的方法,在群里给自己找到了对象。
这样一来,我就不用专门去“运营”和“服务”每一个人。
我做的是系统设计和搭建,把要素配置好,把人员发动起来。
体系我搭建好了,作业都整整齐齐摆在那了,您勤快点自取就好了。
取完,做完,交了,再看看其他人的,多循环几次,事情就理解了,就会上手了。
哎怎么没有人热情地与我左拥右抱呀,怎么没有人和我产生碰撞和链接呀。
要么发现了自己的愚蠢,要么发现了新知识的有用,要么发现了旧概念的新内涵。
我们不制造幻觉,也不助纣为虐地组织大家相互制造幻觉。
没有那么多人设,也没那么多仪式,大家一起,真正读些书,真正做些事。
你会发现,真正做到这些,就已经足以让人们产生显著的进步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做的事情不多,就是有定力地施加压力,让大家做该做的事情。足矣。
你看看,这些手法是不是和你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很不一样。
所以独树一帜的,还是这个动物脑四处爬行的商业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