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结束了,2020年是一个新的纪元。对2019年的回顾和总结,其实应该放在2010-2019年这个时代背景下。
2020年1月1日,我回了一趟清华。在清华,我拜访了我的研究生同学。他博士毕业后,以优异的学术成绩留校任教,现在是助理教授,指导三名博士生,还带清华本科生的课程。我去了他的办公室,这次他搬了一个更宽敞的屋子。屋子有三位老师的座位,不过另外两位教授退休了,不经常来,倒是腾出了很多空间。所以偌大的屋子,主要他一个人使用。窗边摆放一张书桌,桌面上放着打印出的论文,照例是英文的。桌子上方悬挂着一台显示器与视线平行,旁边还有几张最近领到的国际奖状,对侧是长条的会客沙发。我很放松地靠在教授的沙发上开玩笑说,你这个是属于院士的办公规格了。
聊完许久后,他说一起食堂吃个饭,于是我们一起走出了办公室。他的高级山地自行车我看着眼熟,于是我问,还是当年那辆么?他说是的。我说,厉害,居然还在。他笑。
十年前我们刚刚入学的时候相识,那个时候他每到周末就会骑着这辆车到京郊去,一天往返百公里。到了晚上,在人人网的页面上,就可以看到他的状态更新。当年也正受他启发,我骑着我自己的小破车,出了清华东门一路往南骑,想知道能骑到哪里。结果最终骑到了西直门西环广场。
现在想,那大概就是单身青年周末无聊,给自己的生活找乐子。但是那个时候的周末,我却不记得自己做什么去了。毕竟,人人网早已不在了。
对比十年清华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至少翻了一半。首先,又盖了很多大楼,而且这些大楼大部分都是带名字的,也就是捐赠的。其次,连犄角旮旯的地方,都开始盖楼了。据说,学校给院系喊话,剩下的空地就那么多,哪个系有钱,哪个系先用。于是我看到连物理系都在澡堂子边上拉起了施工围档。也许再过三五年,清华应该难以找到一块像样的荒地了。
现在的我,如果要再回清华,倘若不是有社群的小伙伴在清华读书,倘若不是有同学在清华工作,那我和清华的联系,也就是过客了。过客的意思就是,你想去清芬园吃个香锅,都没有资格。过客就是曾经进入东主楼随便进出,而现在一堆开大厅的门,就要被盘问半天。
如果你要问我这十年有什么变化,我想,变化最大的就是“依恋”。回想十年,自己是真心喜欢这个地方,觉得这里除了宿舍条件差一些,什么都好。等到第二年宿舍也装修好了以后,就觉得这里简直是无法挑剔了。
于是突然理解了为什么会看到一家三代人都在清华生活,都没有离开这片土地。从清华医院出生,再到清华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然后留校当老师,成家立业做教授,搞科研再退休。这个地方太大了,大致足以容纳下我们的一生光景。这个地方条件又太好,好到以至于我们不值得离开,好到我们贪恋这样的氛围。
但是,最终大部分人还是要离开,虽然离开并未是什么坏事。
在拜访我的教授同学之前,我中午和社群的小伙伴在清芬园吃饭。小伙伴就是三年前自己考研考上清华的,马上就要毕业了。所以趁着学生卡还没有过期,抓紧来蹭饭。清芬园的包子以前是我早上必选,清芬园的香锅,我以前也会在发了补助的时候来吃,毕竟贵一点嘛。
我端着饭菜在大厅餐桌间穿行的时候,这一次,和以往不一样就在于,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到“回到从前”。相反,我却心生了“疏离感”。我看着一张一张年轻的脸庞,有的谈笑风生,有的紧蹙双眉……一副副画面,是那样熟悉,但是又那样陌生。我内心已经清醒地知道,哪怕我再回去读个书,也已经再也回不到那个时代了。毕竟,我的头发已经没有当年那样多了。
我知道做学生很好很幸福,但是如果你让我回到过去,我是坚决不愿意的。
2019年是我在北京的第十个年头。这一年,经历了很多事情。
一季度,我在为我的第二本书《持续行动》的创作而挣扎。在完成了一半的书稿的时候,我进入了创作低潮。我开始不认可我写出的文字,我怀疑这些文字的价值,我批判自己的表达,不满意于自己的投入状态。我看到朋友说要在春节期间把书稿写完结束战斗,自己一时兴起,但是仍然敌不过创作的无力感。这大概就是创作的不应期。
到了一季度末,二季度初的时候,我终于回到了写作的稳定状态,把《持续行动》剩下的书稿完成。再加上一轮修改后,交给了出版社。这时候我发现那个发愿要在春节期间完稿的朋友,根本就没开始写。二季度发现自己的体重增加,就加大了锻炼的力度,瘦下了十多斤,最终在8月初,新书发布会上交了一张答卷。
到三季度忙着新书上市的事项,这次第二本《持续行动》,从创作上有更大的进步。与此同时,我的社群也给予了莫大的助力。ScalersTalk成长会的小伙伴们用真金白银地支持,在预售第一天,就把《持续行动》顶上了新书排行榜总榜的第一名。
第三季度末到第四季度,我所有的周末就拿来给《持续行动》的分享会了。每到周五晚上我就会离开北京,周六周日各在一座城市,然后周日晚上潜回北京。周一我就像其他所有人一样,坐在办公室继续我的工作。没有人会知道我这个周末经历了什么样的波澜。
第四季度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我们五周年的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伙伴们齐聚武汉,共庆ScalersTalk成长会五周年。很多人是第一次见到我,而我在网络上,一直都不以真面目示人。
我不想去炫耀自己的生活,自夸充实或者艰辛。我在北京的第二个五年,基本上每天都是过着这样的生活。而我在北京的第一个五年,其实一大半,是在清华度过的。
但是你要问我,我在清华会像现在这样勤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你要问我那个时候的奋斗,和这个时候的奋斗相比,有什么区别?我的答案是,现在的奋斗更通透。
清华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只要你想要,几乎是无限可能。这里汇集了全国甚至全球顶级聪明的人才,不管你有什么偏门的爱好,总有同类在。无论是学术、政治还是商业领域,不管你想进入哪个行业,校友会总能帮你找到人,你都可以与之对话。
要什么有什么,你也许认为这就是幸福,但是对于迷茫的人来说,就是煎熬。当你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其实是很痛苦的,尤其是你并不知道你要往哪走的时候。贪恋会把你自己焦灼,你会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或者活在臆想出的他人的期待中。试想想,你想要任何一样东西,都会有这个领域里最好地人来指导你,碾压你,这看上去是好事,但是问题是,你何德何能在每个你想要的领域里都做到第一?真正的成长并非来自“无条件满足”,而来自逼上绝路的“有条件限制”,同时还要在限制中做到超越自我。
你不能什么都想要,你不能什么都去试,你不能被琳琅满目吸引,丢掉了自己的方向。当然,你也不能没有方向。
回想十年前的我,似乎并没有完全明白这个道理。虽然导师一直在说,新生教育上的嘉宾也一直在讲,院士一直在告诫……但是抱歉,吸收能力太差,听了就会忘掉,还是会犯一样地错误。
从这个意义上,上名校是好事,家里有面,朋辈争光。但是如果你消化不良,你就是那个深夜抱着马桶一边呕吐一边哭泣的人。
在迷茫中奋斗,是不是好事?如果把迷茫去掉,其实会更好。五年我开始持续行动,人生翻开新一页。持续行动,刻意学习,我把消化不良的认知,又重新翻出来反刍,然后一点一点做到。结果我发现,一级的思想营养,那些道理就在我的听课笔记里,就在被老师反复念叨的教诲中,就在一代又一代校友传承的事迹里。当我把这些理念逐一践行的时候,效果真是好到爆炸。
有了这样一段求学经历,到了知识付费时代,见到了各种神仙大牛,各路妖魔鬼怪,就已经很淡然。你看到舆论又在吹哪个知识大牛,但是之前什么大牛没有见过。你看又在流行学习什么课程,之前什么厉害的课没有蹭过。
等我再回首的时候,我发现,那些我不愿意回去的,其实是差劲的消化能力。而这其实是来自于自己对自己内求不够,不敢取舍,什么都想要。这些是阻碍我从一座高等学府吸收营养的重要原因。而等我明确自己的方向,真抓实干的时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影响着我,朝气蓬勃、永远充满希望的精气神感染着我。我才能持续行动,刻意学习,做好一件又一件的事情。
所以我不再愿意回到过去那个似懂非懂的我,是因为那个时候坐在宝山,却真正错过了许多。但是我却永远愿意像十年前的我那样,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做很多事情。
2020年已经来了,祝大家在新一年,持续行动,刻意学习,心之所愿,无事不成。
Scalers:“适可而止”与“永无止境”——我的2018年度总结